秦方坤
(中共芒市委党校云南 德宏州芒市678499)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的城乡关系
秦方坤
(中共芒市委党校云南 德宏州芒市67849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是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出的总体思路与总体部署,为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
城乡一体化 户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不仅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尤为重要的是农民的精神面貌、精神追求与社会地位发生了大变化。但从整体来看,农业现代化程度依然不高、农村仍然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无论基础设施条件还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和城镇地区。因此,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而正确把握和处理新阶段的城乡关系,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手段,似乎只能是从农业中取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于是,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据统计,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剪刀差”大约取得了5100亿元;在1979年-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农民平均每年的总负担高达811亿元。30多年的改革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从现实的角度看,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现行的户籍制度。这是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现行的户籍制度把公民人为地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落后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亿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只能作为农民工,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必须先改革户籍制度。现在有些省市已经在改革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效果是好的。
第二,现行的农民工体制。2011年,全国共有5亿人左右为第二、三产业职工,第二、三产业共创造42.3万亿元GDP,平均每个职工制造的GDP为7万多元。农民工约有60%在第二产业工作,40%在第三产业工作,以平均数计,每个农民工在城市创造了4万多元的GDP。扣除工资等成本因素,每年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一万多亿元财富。但是,农民工病了、残了、老了只能回农村,农民工的父母老人,由农村养着,农民工的子女在农村养育和接受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城乡关系的视角看,农民工这种体制是农村为城市作贡献作牺牲的一种形式,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是造成目前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第三,现行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体制。现在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多年沿袭下来的,重积累轻消费,重城市轻乡村,重东部轻西部,重上层轻基层,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这是形成城乡关系、地区关系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原因。
此外,现行的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体制等因素也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也要在下一步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加以改革和完善。
正确处理新的历史阶段的城乡关系,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紧紧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1.建立城乡平等互利交换关系。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让生产要素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平等双向流动,加大对农村短缺资源的投入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有序流动。
2.加大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使得城乡居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服务同等。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投入,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全覆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3.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努力实现“五个提高”:一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把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产加销、贸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把加快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五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4.促进农民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农村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村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中的带头作用。
5.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要坚持调整生产关系与完善上层建筑相结合、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结合、激发农村活力与优化外部环境相结合,统筹城乡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制度建设保障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建立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同时,要统一城乡规划,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体制,加快形成城乡公共事业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
[1].《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探索》作者:陈承明,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2].《中国城乡一体化探索》作者:吕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秦方坤,男,1978-7月出生,傣族,籍贯: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