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榕
(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 福建漳州 363000)
提高职业培训教学水平的路径探析
赵榕
(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 福建漳州 363000)
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建立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从五个层面对如何提高职业培训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以期对健全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有所裨益。
职业培训 提高质量 非智力因素
建立科学的职业培训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就如何提升培训教学水平、提高培训质量进行一些思考。
孔子曾经对“学以致用”有过这样的论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孔子的这段论述就是阐述学习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职业培训中也离不开“学以致用”的原则。职业培训首先应当要有明确的方向性,要从培训主体的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培训内容,努力使培训内容适合培训主体的职位要求,符合培训主体的年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状况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培训主体掌握职位要求的相关技能,实现其就业并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笔者所在单位的培训工作一直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在培训前,不同的学员根据实际的需求重点选择不同的培训项目。在培训过程中,学员根据之前的选择重点学习其未来实际使用的技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不断优化培训效果。
因此,要提高职业培训教学水平,必须要以培训主体的实际需要为本,以培训主体未来的职业选择为本,以培训主体的职业发展为本。只有坚持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才能真正在职业培训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指导要求。
“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3]由于培训主体的年龄、学历、职务差异较大,相对具有更强的独立个性,喜欢以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习目的性较强,以解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学习的重点。同时,不同培训主体的知识结构不同,所以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培训主体,采用多种方法,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具体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措施:
1.联系未来情景,调动培训主体的积极性。培训主体参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角色任务,他们会在培训中不断地联系未来情景,因而要强调培训中所学东西一定会有利于培训主体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同时不断强化培训的目标,帮助培训主体端正态度,积极参与。
2.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培训主体的学习兴趣。培训主体的心理已基本成熟,自主意识和实用意识较强,他们希望学习自己不懂的和知之甚少的知识技能,不愿重复学习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所以培训单位应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开发与之需要相适应的教材,创设其需要的问题情境,巧妙地置疑设难,引导培训主体溯本求源,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自然能使培训主体兴趣盎然,求知欲浓厚。
3.注重区别对待,适应培训主体的认知差异。由于培训主体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在培训中一定要为培训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个性特点的培训,分等级、分层次予以指导。在培训中设置明确的、恰当的培训目标,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的目标太难或太容易都会失去培训的价值。因此,培训的目标设置要合理、适度,要与每个人的具体工作相联系,使培训主体感到目标适于工作,有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
4.组织小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主体在小组中能以培训教师所不能替代的方式进行相互鼓励,这种同伴间的相互指导通常是非常亲切、清楚并富有技巧的。小组活动还能激励培训主体展开学习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小组开始活动时,让培训主体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摸索如何更有效地在一起学习。若以小组为单位来在组织案例分析,技术操练,辩论研讨和游戏等教学方式,那么培训主体积极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由于培训主体本职工作较忙,社会活动较多,大量的客观事物要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记忆性兴奋灶,易使大脑出现疲劳。另外,培训主体往往在学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因此会产生保持率低,遗忘速度快,学习速度较青少年慢等现象。这也使培训主体常常容易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学习焦虑情绪。因此,要了解培训主体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克服出现的问题,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易到难,要求培训过程按照由小组活动到个人活动的顺序来安排。培训过程是否适当可以很容易地检验出来:培训主体如表现得富有安全感、热情和乐于进取,说明学习内容的难度较适合培训主体的水平,反之则应调整。对一些年龄较大或学习能力较低的培训主体,应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给他们安排出足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即在培训中既要掌握集体培训的方法原则,也要考虑培训主体自身情况特点。
2.不间断及时反馈,使培训主体得以准确掌握培训信息。反馈的信息包括培训主体取得了哪些进步、如何保持、还需做出哪些努力等。反馈越及时、准确,培训的效果越好。比如,当全班进行操练时,培训教师应在教室里巡视并点评培训主体的工作情况,培训主体需要知道培训教师对他们的哪些工作感兴趣;在培训主体回答问题后,培训教师应当用语言或表情给予肯定或赞许,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培训教师要作小结,并将小结写在最后的评语上,供反思借鉴。总之,要在培训中让培训主体产生成功感,降低挫折感,增强自信心。
3.注意开展强化活动,巩固培训的效果。要用多样化、有趣的方式重复培训过程、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直到培训主体完全掌握。虽然培训主体可以通过实际工作和学习进行强化,但要使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富有成效,培训教师就必须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强化手段来保证培训主体的学习效果。在培训之后安排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相互评估等强化活动就能极大的加深记忆,增强技能。
培训主体往往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主体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大多会联系使用其已有的技能知识,不断强化技能水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忽略这一情况,要利用培训主体的这一优势,因势利导地开展培训工作,会产生很好的培训效果。
1.重视培训主体的经验与教与学的设计相结合。培训主体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常以其来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在进入某种学习环境时,他们总会回想起过去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并将其与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相联系。因此一定要了解培训主体的知识、经验和需求,并适当地让培训主体参与到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做好需求评价,有助于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在培训中鼓励培训主体利用原有技能为当前的培训学习服务,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2.培训材料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便于培训主体理解。由于培训主体时常会通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比较进行学习,如果培训教材过于抽象,培训主体就很难和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影响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实际,与培训主体的心理预期相契合。成人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其中有一些经历使他们对某些道理深信不疑。培训教师使用的案例如果与他们的经历和背景相似,就会有助于成人学习。他们会拿这些有趣而引人注意的例子与其以前的经历相比较,通过比较学习,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刻。
“尊重教育是以尊重为前提,着力建构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全面素质为目标,是具有人文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4]培训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培训教师一定要注意使培训主体在培训过程中具有健康的心理。这首先要尊重培训主体,使他们在接受培训时具有一种归属感;其次是学习任务的落实、学习小组的设立及学习材料的使用和教室环境的设计都要让培训主体感受到被重视。事实证明,人们在学习环境中拥有健康的心理,就会愿意、乐于甚或渴望学习。如果能把培训主体的不健康心理因素排除掉或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每个培训主体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培训教师可通过下面的方法营造培训主体的健康心理环境。
1、尊重培训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要注意听取培训主体的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培训工作更加耐心细致,服务更显人性化,内容更具针对性;在与培训主体交往时要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对培训主体为学习付出的努力和学习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为其构建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使其感到被接受和尊重,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2.学习目标的可行性会使培训主体感到容易接受,有助于培训主体宽心安神。培训目标是通过需要评价建立起来的,在相似的课程中曾使用得很成功,要让培训主体相信只要付出适当的努力就能达到这些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培训主体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这样培训主体在心理上感到放松,有利于学习。
3.允许培训主体发表自己的意见能使培训主体建立自信心理。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信任、欣赏与尊重。自信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失去自信容易使人自怨自艾,产生人生失败的心理暗示。尤其是一些有着曲折人生经历的培训主体往往带有自卑、悲观等消极心理。因此,允许、鼓励培训主体发表自己的见解言论能帮助他们尽快摆脱消极心理,建立自信心。
4.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培训主体心态自由。没有人喜欢在严肃、古板的班里接受训练,培训教师要设法使每个培训主体从培训一开始就感到心情轻松,如在培训开始时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加深培训主体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在培训中穿插一些幽默笑话或举行一些轻松活泼的社交活动等方法来达到宽松的气氛,有助于培训主体在自由的空气中接受新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吴晶、刘亦湛:《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新华网,2014.6.24
[2]论语?子路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25
[4]魏翠翠:《尊重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关系探析》[J].载《基础教育参考》,2008(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