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兵 刘海英 黄国标
(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
崔建兵 刘海英 黄国标
(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所以近年来加强对于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毕业生跟踪与服务的重要工作。但是,实际调查显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援助未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甚少,采取的措施及手段相对较少,为了落实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就业指导与服务 长效机制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般指取得高校毕业证书离校时仍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群体。根据人力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关系着毕业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是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重要职责。从2006年开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成为工作重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已呈常态化,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力争帮助每一名有就业意向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年底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而高校作为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工作重要责任主体,更应该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主动作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有针对性进行职业指导,逐步建立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随着各地、各级政府各项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的跟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一直呈小幅增长态势。根据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校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如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总体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基础信息有效性差。在调查过程中,一般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很多毕业生在离开校园之后更改了电话号码,他们的联系方式一半以上已经失效,这就直接导致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和服务很难开展,为离校就业指导增加困难。2.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尚未完全到位,宣传效果差强人意。理论上讲,毕业生对于其利益相关的政策新闻应很关注,但结果显示,毕业生并没有主动收集、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3.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援助工作不到位。根据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离校毕业生最想知道的信息是援助政策中的就业信息以及职业指导,他们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有效地这方面的信息,从而他们会得到一定的就业帮助。但是目前不少高校只重视“进口旺”而忽视“出口畅”,把职业指导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导致不能为毕业生提供有效地帮助[1]。
当前,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而高校毕业生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强。从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主观因素出发,是什么原因引起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呢?造成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六类:第一类是学生本人不愿意就业的,如为参加升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做较长时间准备而未就业或准备继承家族事业的人员;第二类是因身体等原因而就业困难的学生,如身体残疾而求职困难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家庭发生变故导致延缓就业的学生;第三类是就业预期过高错失就业良机的学生,如毕业生本身素质较高、能力较好,他们崇尚的理想是先择业再就业,一旦用人单位给予的就业岗位低于预期,他们可能宁愿选择观望、等待而错失机会。第四类是因为求职技巧或岗位技能较差而就业困难的学生。这类毕业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扎实,缺乏面试技巧,因为在职场竞争中被淘汰。第五类是指创业中或有创业意向正着手创业准备的毕业生,如开网店,或正在办理工商登记等手续的学生;第六类是指那些因个人心理因素等不愿意就业的学生,如畏惧社交,对职场有恐惧感而不敢主动求职的学生[2]。
造成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宏观经济形势增幅下降,政府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到位,社会的人才观念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发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国劳动力市场机制体制还不够健全等等。而高校作为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工作重要的责任主体,为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如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总体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职业指导工作中也存在不足,如高校就业指导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需求脱节、政策宣传不到位、个性化援助不强。加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是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作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有针对性进行职业指导,逐步建立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毕业生实名登记制度。基于很多毕业生离校后联系方式变更给后期的就业援助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并组织人定时跟踪更新,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为就业援助做好基础性工作。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全面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求职意向、就业服务需求以及接受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实现就业创业等情况。收集毕业生的邮箱、QQ、微信号等有效信息,并组织一定的人员定时跟踪不断更新信息,从而做到保证信息的实效性,确保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延续性。
2.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充分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毕业生重新认识环境和个人面临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待,增强就业创业意愿,树立在岗位工作中立业成才的发展的理念,通过工作实践逐步提升自身工作技能,实现职业定向和工作定位。其中尤其要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关于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职业咨询,协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特长,不断挖掘潜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开展个性化、精细化帮扶措施。针对求职面试技巧及人际关系处置能力等不足的毕业生,可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情境再现点评等形式,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针对就业政策宣传知晓度不高毕业生,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语言类型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提升毕业生对政策的知晓度,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把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高校毕业生和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提供更加细致的“私人定制式”的就业“托底”帮扶,给予发放一定的求职补助,优先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尽快为其提供见习岗位,帮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4.开展职业能力再提升计划。提升就业技能是保障大学生稳定就业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的培训:对职业定向培训,应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能力状况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响应的知识技能培训,注重综合素质的训练;对有企业录用意向的毕业生,根据用工单位和岗位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素质测评和创业知识培训,培训要注重毕业生特点,针对创业项目意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5. 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对有求职意向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学校应根据每个毕业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提供有效地就业信息,通过公共平台、学生QQ、邮箱等网络载体,有针对性的把有效招聘发给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积极动员条件较好单位的参与见习活动,确保有见习意向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高校对此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需要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深化服务内涵,扎实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才能切实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
[1]庄一民,李淑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2013(5):24一26.
[2]周建平.试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就业与创业,2014,4(6):70-74.
崔建兵,男(1984.10—),汉族,江西南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