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衔接与过渡

2015-02-28 12:43徐世银
新课程(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皮蛋小组讨论环节

徐世银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所谓衔接与过渡即是把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从一个环节顺理成章地跨入另一个环节,使各环节环环相扣,思维逻辑紧密相联,避免脱节断层。在众多的教学环节中,做好以下课堂环节中的衔接与过渡能有效增强课堂的流畅性。

一、情景导入的过渡衔接

课堂的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但绝不能把情景教学与教学内容截然分开,其间的衔接与过渡应自然流畅而不突兀。在一节“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化学复习课上,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老师拿着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问“过滤网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将茶叶和茶水分开。”老师马上得出分离的定义——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物质一一分开。然后,老师又拿着混装有谷粒、石子和大米的玻璃杯问“如何得到大米?”学生回答“将谷粒、石子分离出去。”于是,老师直接得出提纯的概念。看似紧扣教学内容的导入,听起来就觉得哪里不对劲。仔细揣摩,原来是老师所讲的是生活中的分离和提纯,具有宏观的可视性,而化学上的分离和提纯,往往具有微观的不可视性。要直接将生活中的分离和提纯应用到我们的化学课堂上,必须有一句顺理成章的话:“我们化学上的分离提纯和生活中的分离提纯类似。”这句话的过渡就把生活中的分离提纯与化学中的分离提纯紧密地衔接了起来,语言的串联得以使思维自然地过渡,使引入衔接流畅,紧扣教学主题。

二、前后照应的过渡衔接

课堂的前后照应,使课堂的首尾一致,回归到教学目标的重心上来,如果出现了前后不呼应的课堂,就会形成前后环节彼此分开,目的模糊,重心偏离。在一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新授课上,上课伊始,老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品尝加醋皮蛋和无醋皮蛋的味道,通过学生的回答“加醋皮蛋的味道好,无醋皮蛋有涩味”引发学生集体思考:“为什么加醋皮蛋的味道好,无醋皮蛋有涩味呢?”顺势导入了新课,但是老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却没有回过头来再衔接一下引入的问题,引入的问题成了悬而未解的问题,没有结合本节课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讨论。教学前后没有形成照应,“品尝皮蛋味道”的情景引入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彼此脱节,情景的设计没有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有效服务。所以,只有形成前后照应的衔接才能使课堂彰显目的,结构更完整归一,水到渠成。

三、实验活动的过渡衔接

实验活动是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突出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有效环节。在一节“铝的重要化合物”的实验活动课上,活动一:探究氧化铝的两性——将相同大小的打磨过的铝箔和未打磨的铝箔分别投入装有等体积、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试管中,老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照实验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操作的基本思想。活动二:制取氢氧化铝——在装有等体积、等浓度的AlCl3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氨水和NaOH 溶液至过量,设计意图: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的对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两个实验活动完全由小组学生自主地完成,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不停地做实验,都在不停地抢时间,都在不停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完成活动一后,为什么要直接进入活动二,老师没有过渡衔接,没有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直接按着老师的教学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活动。两个活动都完成后,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和精髓在这两个活动中究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以后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应用和设计,大脑中一片空白。只有进行了探究后的讨论提炼,才能使实验活动的思想和精髓得到升华。

四、小组讨论的过渡衔接

在一节“化学键—共价键”的新授课上,老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前面阶段的时候老师在不断地给各小组计分,然而小组活动进行了一个段落后,由于讨论的问题出现了难度,课堂逐渐冷场,老师便没有再继续计分了,小组讨论进入低潮。当课堂进行到尾端的时候,本该老师进行教学评价——哪一小组课堂活动表现更突出,哪一小组存在哪些问题,以后该怎么做等等。但因为老师没有将计分持续进行,无法作出定量的评价,无法给予掌声鼓励或其他方式的表扬,课堂“草草收场”,小组讨论的评价不了了之。小组讨论形式已成为当今课改课堂的常态,其过程中的过渡衔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推进。

好课考量细节,细节筑就精致,精致成就精彩。自然的过渡,紧凑的衔接,能使整个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课堂因精致而精彩。画龙点睛般的过渡衔接,成就课堂旋律般的美感,提升课堂的艺术魅力和鉴赏性。

[1]徐斐斐.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衔接与过渡[J].文学教育,2009(05):114.

[2]赵培龙.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以“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1(11).

猜你喜欢
皮蛋小组讨论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逃跑的皮蛋
皮蛋的宠物
小组讨论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窘境
皮蛋也能健康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皮蛋”逸事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惜字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