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5-02-28 12:55景志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三州西昌校园文化

景志明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景志明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从四川省三州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做法和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三州高校多年以来结合本地区民族地域文化实际而做出的有益探索三个方面,集中探讨了三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希望对未来如何继续加强和改善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而就教于方家。

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素质;素质教育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包括位于凉山州的西昌学院、阿坝州的阿坝师范学院(即原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及甘孜州的四川民族学院(即原康定师专)。三校分别地处彝族、羌族和藏族集聚地,是我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考察三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做法,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既全面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又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民族观,增进各民族间交往,密切相互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做法及特点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做法

四川民族地区三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领导较重视,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三高校党政领导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的高校成立了校级的“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头抓,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教务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由团委、学生处负责,课外文化学术讲座由科技处负责,报刊网络由宣传部负责,校园人文环境由后勤部门负责,既开展有全校性的活动,又有各系部组织的活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着多头抓,较分散,没有将力量有机整合起来的问题。

2.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四川民族学院为了适应用人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2005年9月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并把职业选修课、个性选修课纳入学分课程体系。而阿坝师范学院则早在其《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的第9条、第10条中就已规定:学校设置的各类课程、各教学环节和部分课外活动均规定一定的学分。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职业选修课和个性选修课。其中职业选修课和个性选修课主要是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而设立的。西昌学院则实行“导师制”,设立“素质教育学分”、“创新学分”,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西昌学院还开设了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课,加强对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

3.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一些专业课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但总体来说还未能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如何“结合”,如何“渗透”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

三州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形相仿,但以西昌学院最为典型,下面以西昌学院为例来说明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结合民族文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三州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文化积淀丰厚,民族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绝好素材。对此,西昌学院结合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人文任选课中开设了关于彝族语言、彝族历史、彝族风情和凉山生态、景观方面的课程,为全院学生提供了了解彝族、了解凉山的最好途径。

2.结合民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三州高校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牢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对此,西昌学院就提出了“立足凉山,服务四川,面向西南”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上,首先立足于凉山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结合凉山丰富水能资源的开发,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专业;结合彝汉杂居的地域环境,开设了彝汉双语课程,并相应开展了彝族习惯法与现代法制系列讲座;结合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凉山历史、民俗、文物、景观、生态的研究和宣讲;结合少数民族地方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调研并思考对策等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民族地区大有裨益。

3.结合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西昌学院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各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各二级学院的骨干专业都建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各专业在社会实践课上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职业操作能力。比如,行政管理专业与州电子政务中心结成联谊关系,法律专业与律师事务所、法院结成联谊关系,水利电力专业与水电站结成联谊关系,园林艺术专业与园艺场和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结成联谊关系等。通过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见习、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优秀的学生还能被实习单位赏识,因此找到工作。

二、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虽然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提升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绩是可喜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三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有些领导、部门和教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行政工作,搞形式主义,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并未落到实处,没有上升到中国高教模式改革的高度来认识,没有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来长远规划。

2.文化素质教育队伍有待加强。三州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学校缺少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人文育人的氛围。

3.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三州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形成,但还比较粗糙和单薄,在教学建设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学校一般注重的是对理科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对文科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却未引起重视。在教学上仅仅是把开设人文知识方面的全校性选修课,举办一些讲座,建立一些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程教学实施上流于形式,没有细致研究学生整体的课程结构、学时分配,教学评估,表现为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质量偏低,课程教学简单粗糙,精品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水平不高。

4.文化素质教育经费投入有待加大。各校都没有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科研、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素质教育的经费只是在一般性教学经费中挤用,而且根据院、系领导对文化素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经费的使用也不一样。这大大影响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程度。

(二)文化素质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校领导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领导错误地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只是针对理工科学生而言的,没有认识到文科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样重要。更有甚者,干脆把文化素质教育仅仅看作是一种行政工作,满足于一般的宣传、呼吁,文化素质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流于形式,所增设的课程或活动没有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整体改革融为一体,其整体效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1]。

2.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西昌学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实施过程中偏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而没有整体的规划;四川民族学院和阿坝师范学院的文化素质教育则采取课程外的形式,以讲座为主,但仍属于零打碎敲,学生很难得到系统的、完整的相关文化知识。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少有成熟的校编教材,由教师任意选择一些文、史、哲、艺术、法律等书籍内容编成讲义或专题的形式授课,而且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科研没有跟上,很多教学内容在反映前沿学术观点和时代要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3.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考核上缺乏规范性。三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考核上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往往依赖教师个人的主观性评价,缺少师生协同建构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索[2]。

4.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上缺乏综合性考虑。首先,第一课堂(理论课)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文化素质教育类的学生社团数量少,活动也较少,且质量不高;各种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的参与面也不大;大多数校园活动囿于行政安排,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还需更加紧密结合。虽然三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以名人、名言、雕塑、校园的美化等显性形式来传递某种人文精神。但除此之外,还需利用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闭路电视等隐性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不断地渗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在文化素质教育上的功能。最后,没有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于与社会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现象比较普遍。

5.广大专业教师对在专业课教育中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思想不理解、不重视,自身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学校宣传部门、学生处和团委的事,与专业课教学无关。其实专业教师相对长时间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深刻,他们的学识、人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是学生的楷模,如春风化雨般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也应是学校系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广大专业课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专业课教师也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并将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在四川民族地区的三所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要体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般原则,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探索具体的实施途径。四川民族地区三所高校通过十多年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民族地方实际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刻的认同。民族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这种教育可以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三州高校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区的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师资和风俗、习惯、节庆等地域文化条件进行本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尊重、包容和传播其他民族文化,把优秀民族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第二,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通过广泛交流和融合而创造的共同文化,因此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育,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营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统一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州高校通过开设中华民族历史、国情、成就、名人和思想等方面的文化素质课程、讲座或学生群体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认清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走向融合,从而使学生树立民族融合的观念,把握民族融合的自然性和渐进性这一客观规律,自觉树立开放、包容的民族观,为各民族增进交往,密切关系,相互学习奠定思想基础。这对青年一代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中是三州高校认同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专业教育中体现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挖掘专业课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的专业课教学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课中不仅包含有学科发展史,而且包含有大师们对待科学和人生的基本态度、价值观念,包含有学科对人的影响,学科的发展对学习者的价值等多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这有待专业课教师的深入挖掘和整理。

2.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三州高校重视把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中去,在专业操作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细致、耐心、专注的心理品质和能够承担风险责任的自立意识,这是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3.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大学教育主要是以专业教育为特征,一般课程体系的安排都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导的,而专业课与文化素质课都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处理好文化素质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关键是在课程体系中对文化素质课的课程设计要合理。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相应的文化素质课程设置及合理的比例,课程体系中的人文内容要与专业内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将逻辑思维训练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之中,开设逻辑课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素质课程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搞好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下面以西昌学院为例,考察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3]。

(1)提出文化素质课程设置要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关怀的建立,理性判断和文化分辨能力的形成,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善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2)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两种。必修课为四大门,即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有“公共体育”和“大学英语”两门公共必修课;将选修课分为六大类,即哲学与思想类、社会文化历史类、语言文学类、艺术类、民族类、综合类(包括自然科学系列课程),建立100门以上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通过配套协调、结构优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素养的熏陶。

(3)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从2004级起,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修够一定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4)重点扶持和建设10门左右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配备优秀教师和教学条件,建成精品课程。

(5)建设好心理咨询中心,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心理咨询水平。

(6)积极进行文化素质教材建设。一方面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文化素质教育优秀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质量高的文化素质教育教材。学院组织高职称的教师共同编写,出版l0余种教材,例如《四川地方史》《彝族民间文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等供学院和兄弟院校使用;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成熟一本,出版一本,以教材建设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三)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所谓高等学校校园人文环境是指在高等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体现以尊重人、关爱人、体现人的价值为价值理念。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西昌学院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也是三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共同思路。

西昌学院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这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中具有代表性。

1.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西昌学院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三风”建设上,首先从师德师风着手,为此专门制定了《西昌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促进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广大教师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践行者。

2.强化教师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西昌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能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地秉承“明德、乐学、求实、至善”的校训,通过示范效应,引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3.兼顾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普及知识的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报告会,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4.开展以精神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学校地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利用彝族年、火把节、达体舞比赛、彝语说唱比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全校性的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开展以“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日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以及网站,广泛传播和交流人文方面的知识和体会,不断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5.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重点培植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社团组织和文化艺术团队。比如,中文系的“太阳文学社”、外语系的“英语爱好者”、社科系的“读书社”、经管系的“大学生营销协会”、艺术系的舞蹈队等,在学院有较大的影响。利用学生社团不断吸引学生参加各种非正式组织,发展自己的爱好,经常性参加社团活动,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覆盖面。

6.加强教学区和学生宿舍区的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清洁教室”“文明宿舍”等竞赛评比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良好校园人文环境氛围的熏陶。

7.精心构建以绿色校园为背景的校园硬件设施。通过增设校园景观,雕塑、灯饰和标语牌等进一步美化、优化校园环境。筹建大学生活动中心,增添校园文艺活动必需的设备和器材,改善大学生校园人文环境活动的物质条件,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提供硬件支撑。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全面发展。三州高校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除了做好校园的整洁和绿化工作,狠抓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建设好人文景点、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园网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共性外,三州高校还分别结合地处民族区域文化的实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如四川民族学院侧重于藏区文化、康巴文化,其特色校园文化主要有民族歌舞晚会和以反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为内容的藏历年、跑马节所开展的各种文娱活动。阿坝师范学院侧重于藏羌文化、岷江文化,其特色校园文化主要有岷江文学社、艺术团、羌族年文化活动,羌族民俗、服饰、歌舞和建筑等很具民族特色。西昌学院侧重于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其特色校园文化主要有彝文杂志《泸山魂》,一年一度的全校彝族达体舞比赛,彝族、栗粟族的服饰歌舞表演,彝族、摩梭人文化研究,火把节和彝族年庆祝活动。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川民族地区三州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分别结合民族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实际,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切实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50多个专业实习和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要形式有:以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扎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民族文化活动、“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等等。三州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阿坝师范学院的岷江文学社经常深入羌寨、藏区采风,藏羌歌舞艺术团常到九寨沟给中外游客表演。四川民族学院则组织学生到海螺沟、跑马山、木格措写生,参观泸定桥、甘孜红军胜利大会师等革命纪念地。而西昌学院则组织学生深入彝族山寨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科技扶贫、宣传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等活动,参观奴隶社会博物馆、彝海结盟地、会理会议遗址、卫星发射基地和大桥水库、溪洛渡水电站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民族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卫平,艾卫平,朱翠贞,等.通识教育提升医药院校学生素质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6).

[2]景志明.对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

[3]谢锦霞.构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0(12).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EthnicAreas in Sichuan

JING Zhi-ming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

This paper,from basic 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three state colleges in Sichuan Province,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and three state college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ethnic regional culture practical for many years,focused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three state colleges,hopes in the future how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s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nd teach at the Fang.

ethnic area college;cultural quality;countermeasures

G641

A

1673-1883(2015)04-0112-05

(责任编辑:孟丽涛)

2015-09-15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JF09052)成果。

景志明(1956-),男,四川三台人,二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三州西昌校园文化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现状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聚焦“三区三州”决胜脱贫攻坚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