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翰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侨香外国语学校)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很多学校都鼓励老师尝试的教学模式。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力,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理应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合作”的手段,真正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下面的篇幅,我在小结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上尝试过的几种分组方法的基础上,谈谈我对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分组策略的肤浅看法。
策略一:学生被动,教师主动
这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分组策略。教师根据自己课堂上的观察,结合班主任老师或其他科任老师的意见,按照教师的意愿和课堂管理的需要直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于信息技术课多数情况下是在电脑教室上课的,为保证设备的完好率,教师不但安排好了小组,同时把电脑教室里的座位都安排好了。也有另一种可能,信息技术课上的座位与学生在班级的座位是相同的,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就这么一说:“你们这几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开始活动……”
就这样,学生成为“最无辜”的小组成员。通过这种分组策略形成的学习小组在课堂活动中,课堂纪律是比较有保证的。毕竟大多数教师在给学生分组和安排座位时考虑的要素大多是如何能让学生动静结合?怎样可以男生女生搭配合理?怎样才不会让课堂混乱?
虽然课堂纪律比较好,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积极性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在分组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让小组合作如何进行下去?还有可能因为信息技术课一周才有一节课,信息技术老师因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而导致把班上的“死对头”安排到同一学习小组。这种情况下,别说合作积极性了,学生能否就座都是问题了。
策略二:学生主动,教师被动
与策略一的教师包办相反,应用该策略分组时,教师不发表看法,小组成员与位置完全由学生来商定。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课堂座位就按小组来定,从一上课就按照学生自己安排的位置来坐。另一种情况是电脑教室座位是按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座位来坐的,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离开原来的座位,按他们的意愿组合成临时(或固定)小组,环节结束后,学生又回到原来的座位上。
这两种情况,课堂纪律都会打折扣,因为学生在选择小组成员时考虑得最多的因素是我跟谁比较合得来?电脑教室的哪个位置有利于我们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而不被老师发现?在这两个主导因素影响下分出来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会很强,毕竟学生都还是孩子,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合作,不管合作的内容是什么他们都很愿意。
策略三:学生和教师均半主动半被动
运用该策略分学习小组时,不仅单纯地分小组,还需要在小组(4~8 人)的基础上细分小小组(2~4 人)。学生掌握小小组成员构成的全部主动性。教师则根据课堂管理需要、男生女生搭配问题等因素,把两个小小组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安排在电脑教室的固定座位上。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奖励加分均以小组为单位,而所有的惩罚扣分机制则均以小小组为单位来计算。
因为小小组是由学生自由组合的,难免会出现全男生、全女生组,也可预先知道学生会以自己的标准如和我比较要好,我们比较合得来等来选择组员,所以教师用人数限制(2~4 人)和小组组合来平衡性别和小组差异。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最初对两个小小组的组合会有抵制心理,但在“小组加分,小小组扣分”这样的奖惩机制下,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另一个小小组和自己的小小组合为一个小组的。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小小组是自由组合的,课堂纪律偶尔会被影响,但因为有两个小小组在一起相互制约着,效果要比策略二中完全自己组合的小组要好得多。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按小小组进行活动,学生主动性很强,有些班级都出现同一个小组内两个小小组相互竞赛的势头。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策略的一些粗浅看法与体会。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朱建英.对小班分组教学的理论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