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万根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2005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 《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精神,原先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再增设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为此,全国各地高校分别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博士点和一级、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位点已达到上千个,大多数民族高校也都设置了硕士点和博士点。
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设立后初显成效,学科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学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
第一,学科总体实力薄弱,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培养机制、培养方式还需不断更新。民族地区多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所以民族高校相对一线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相比,教学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素质等许多方面都较为欠缺,对学科实力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民族高校在学科总体实力上存在欠缺主要表现为: (1)研究能力较差,缺乏有实效、有创新的课题项目;(2)教学培养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灵活创新的培养机制和方法,而且个别高校还存在着教学管理制度不严格、对学生要求考核不严格的现象,对于讲授什么课程、怎么讲授、怎么考核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或者标准难以严格落实;(3)对学生的论文不能严格要求,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的研究成果缺少实用性和创新性。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学科总体实力的提升。
第二,研究领域较为单一,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外,其他三个二级学科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由于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许多民族高校在短时间内难以开设其全部的二级学科,开设最多的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一些民族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缺乏整体性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所以,难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跨专业相关学科的整体性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各学科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第三,学科带头人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领军人物和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匮乏。对于高校杰出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而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难以吸纳和聚集大量的人才,加上民族高校名气较小,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有限,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层次水平较其他知名院校要逊色许多,短时期内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飞跃发展。教学科研人员的整体水平也存在差距,科研成果不突出,较难获得国家级项目。
第四,经费投入不足,现有条件难以满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科研究平台严重不足。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跨学科专业的学生考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其专业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和研究平台。而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础设施陈旧,科研氛围欠佳,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研究平台,加上民族区域经济的落后,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投入经费的不足,给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学习空间的扩展带来了困难。
第五,在学科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民族高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他们在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上和其他民族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民族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工作。一些民族高校只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普遍理论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和宗教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上,许多民族高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使用相同的教材与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差异,使许多少数民族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和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最具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拔尖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这就需要民族高校要把握好机遇,构筑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为促进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拓展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空间。要根据社会对高层次民族地区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调整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不断完善学科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科研究的整体性,加强二级学科之间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保证二级学科之间均衡发展,促进学科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要加强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联系,避免两者相脱节,培养兼备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民族高校优秀教师队伍。要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使研究方向更贴近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提高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效性。
第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整体水平。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的基本保证。为此,一是要培养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优秀研究生导师,二是要培养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教学科研带头人队伍,三是要培养以中青年骨干教师 “创新人才”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梯队和骨干教师队伍。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要重点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因为他们能够更加了解本民族和本区域的实际,能够更好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完成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对于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教师,要给予重点培养,将其作为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的潜在发展目标。要积极组织少数民族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邀请重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培训讲座。鼓励学术创新,对于创新型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重点培养兼备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多培育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双重人才。为了保证导师队伍的建设,一要完善导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按需设岗、评聘分离,严格制定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二要加强对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尊重导师的学术个性,为导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导师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加大资金支持,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投入,所以在国家层面上,应注意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差、资金不足的情况,在财政教育拨款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倾斜程度,保证民族地区高校有足够的资金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同时民族地区政府也要认识到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加大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财力支持,并为其各类调研活动提供支持和便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使其成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所以民族高校一定要在人才培养这一工作上下大功夫,将其作为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民族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避免一味使用传统的课堂文字教学,要采用灵活互动的方式,还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呈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案例,让每个研究生都参与其中、勤于思考。让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投入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等方式,亲自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应用。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搭建学术研究平台。要培养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需要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某些二级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可由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组成研究所和学术团体,提高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可吸引优秀的研究生参与到研究所或学术团体的研究活动中来,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搭建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其他知名高校的联系,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这些高校参观学习。
第五,突出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学习水平、理解能力、生活习惯、民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民族高校,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问题的研究,还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教育与研究,使民族高校的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避免民族歧视,促进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在教学上,要制定针对少数民族研究生的教学大纲,探索和采用适合少数民族研究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重要学科的教材,要编写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教材或者辅学读本,帮助少数民族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在研究方向选择和研究课题设置上,也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使民族高校的研究课题贴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多研究一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本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课题,多为民族地区政府机关的政策建设提供借鉴。
[1]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7-9.
[3]阎占定.对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25-28.
[4]王志林.我国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