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郭飞君,赵骥民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地方高师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
潘琰,郭飞君,赵骥民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它关乎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质量工程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等六方面阐述了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式发展地方高师院校
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长春师范大学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证明,地方高师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途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
一、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时期以来,我校积极探索以人为本、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以国家急需人才培养为制高点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为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1.实施全科型人才培养
我校于2001年开始探索创新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并逐步创建了培养全科型教师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业,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构建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教育全科型教师培养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两翼的实践教学模式,发展了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范本。我校在实践探索中培育出一系列重要的教学成果,其中“高师本科科学教育专业的创建与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地方高校培养农村基础教育全科型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分别于2005年、2009年、2014年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科学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4年来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8%和93%,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全科型教师,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创立“高师院校-社会-中小学”联动培养机制
我校坚持把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服务的主战场,打通地方高校-社会-中小学“三位”统整的路径,并将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培训教育服务融为一体,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优质师资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为此,我校先后与其他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以及教育机构共同创建了 “高校-高校”、“高校-政府”以及“高校-中小学(教育机构)”协同创新体。2012年,与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创建了东北地区高校教师教育联盟;2008年,与漳州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肇庆学院创建了跨区域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发展联盟;2012年,与伊通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农安县教育局、辽宁省本溪市教育局共建了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2年,与敦化市大石头中心校、广州建国人才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大连科苑学校共建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地方高师院校-社会-中小学”联动培养机制的创建,我校大大强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
3.实施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实施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英语专业实施了双学位教育,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化学专业、物理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实施了“英语+汉语”双语教育,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
4.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开放式培养
我校在物理学与应用物理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教育学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培养,打通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通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将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开放式模式。
5.本科生分级教学培养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我校在英语、日语、汉语言等专业实施了有利于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分级教学制”,强化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高品质特色优势学科
近年来,长春师范大学不断加强高教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促进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类型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办学层次显著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发展为1.98万人,研究生培养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295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生导师106人、博士生导师3人。与此同时,学科建设实现了重大飞跃,专业结构更为合理,10年内本科专业增加了28个,总数达到67个,形成了文、理、史、教育、管、法、工、艺术等8个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建成了科学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历史学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生物科学、音乐学、物理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级特色专业。2006年,我校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历史学、化学、教育学、生物学四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2012年,我校获准成为具有博士授权的单位。2013年4月,我校成功更名为长春师范大学,为学校向着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前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未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将继续优化学科结构,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加大对现有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挖掘传统优势学科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建设进程,缩减传统专业的招生规模,注重培育新兴优势学科,对于发展前景好、契合于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进行重点扶植,进而打造出一批高品质的学科集群,切实把办学方向调整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
三、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我校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综合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估建设、特色专业点、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名师、实践教学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10年来,学校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9项;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培养出省级教学名师 7人,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建成国家区域性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今后,我校还将继续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通过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及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内涵充实、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基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基础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我校自实施了“双千”工程项目以来,加大了对高层次、高水平师资的引进、培训的投入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多策并举,逐渐形成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抓好高层次、高水平教学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引进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对于短期内不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为我所用。通过这种方式,我校共引进人才20余人。8年来,我校专任教师总数增加3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增加101人,比例由占专业教师总数的3.28%提高到14.4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增加了129人,获得各类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高层次人才增加了37人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2.强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校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通过,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外出访学、学术交流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同时,加强对年轻教师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学习。8年来,我校共有400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选派11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重点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其他各类短期培训300余人次。通过评选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评选表彰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新进教师教学技能展示,调动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优秀教师。
3.加强师德教风建设
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师德教风建设。多年来,我校近年来,学校连续举办教学能手、教学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加大了对师德教风的宣传和建设力度,逐渐形成了师德教育、典型宣传、评选表彰的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切实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工作考核的首要标准。
五、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别国经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共融,是我国高校深入推进教育开放、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立足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通过互换交流、联合培养、远程教学、引进师资等多种形式实践国际化合作与人才培养。实施双语教学,努力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办学资源,借鉴、吸收外国教育中的先进思想、内容和方法,实现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2005年,我校启动国际化战略,先后与西班牙、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8个国家的26所高校以及台湾地区的17所高校签订了48项合作协议,选派传媒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音乐学专业、会计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本科生“双学位”联合培养以及互修课程、互认学分等多种形式的长效合作,每年聘请外籍教师20余人来我校任教。同时,积极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在西班牙建立了孔子学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理解、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从容应对国际竞争。
六、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意见》,增强全体教师的质量意识,建立质量评估体制,完善质量标准,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我校制定了系统的岗位聘任标准和岗位工作制度,对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质量、标准、奖惩的依据等做出详细规定,强化教师质量意识,让质量意识渗透到每个教学岗位、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健全质量监控内容,优化监控组织机构,提高了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效果。
2.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的层次性、多元性、参与性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我校在完善组织评教、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环节的同时,还在探索建立社会、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将课堂教学、辅导、作业、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考试等教学环节全部纳入质量监控范围,进行日常检查、随机检查、全程考核,提高了评价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梅.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3,(5): 14-16.
[2]张雪.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3/4):54-56.
[3]丁晓昌. 省域统筹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3,(2):8-11.
[4]卢连大. 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1):25-27.
(责任编辑:袁海军)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and
Focusing on the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Higher Normal Colleges:
Taking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an Yan, Guo Feijun, Zhao Jimin
(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32,China)
Abstract:Improv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i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higher normal colleges. Taking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and focused on the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such as: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alents training, optimizing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proje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nd making perfect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Key words: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local higher norm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5-0018-04
[作者简介]潘琰(1980-),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郭飞君(1969-),男,浙江诸暨人,长春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教育。赵骥民(1960-),男,吉林敦化人,长春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地方高师院校高等教育内涵化改革与发展研究(吉教科办[2014]第5号)。
[收稿日期]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