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为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专业硕士培养途径研究
阎为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摘要]本文分析了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对接、大成教育以及教产学研一体化三条专业硕士培养的途径,以期对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现途径专业组织
随着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扩大,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有关部门、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1][2][3][4][5][6][7][8],但是对于构建可操作性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意义并不大。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因为它需要一个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对专业硕士培养规律的认识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即需要一个认识-构建-实践-再认识-再构建-再实践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硕士是当前亟需关注的话题。
一、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对接
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对接,是指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与其毕业后职业生涯或工作岗位对接,它包括所学专业与产业、行业及职业岗位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专业课程成绩与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对接。这样,能有效增强专业硕士培养的针对性,避免社会和企业需求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培养过程的脱离;还能在专业硕士培养与毕业生就业职业、任职资格及其职业生涯之间打开一条上升通道,在做好培养工作的同时解决专业硕士的就业问题。因此,这一途径在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为节约社会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专业组织嵌入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
本文的专业组织是指为企业、政府、学校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与劳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它包括结合较为松散的服务型专业协会与结合较为紧密的综合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组织嵌入是指专业组织嵌入到企业、高校、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在企业、政府、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发挥中介与桥梁作用,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覆盖面广、受众范围大、对行业或专业内情比较熟悉的优势。也基于专业组织自身的独立性,能够公平公正地发挥自身的行为能力,将企业、政府与高校的需求等信息和服务在企业、政府和高校之间实时沟通与协调。在反映行业、高校诉求的同时,也承接政府一些管理职能。这些专业组织包括专业行业协会或学会、专业评估机构、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或其他中介组织机构等。
专业组织与培养过程对接是实现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职业性教学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及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以及就业的关键性途径。例如,实现专业教育评估机构与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及高校内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的对接,可以为专业硕士打开一条由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的上升通道。这是实现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专业组织嵌入的主要内容
1.充分发挥行业专业组织在专业硕士培养方向、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参谋作用。行业协会或学会对全行业内企业具有指导、规范与协调作用,是行业行动的领导者,对行业内的情况比较熟悉,能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某一行业的整体状况与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能结合行业内企业发展状况、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及经济发展形势,对行业内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状况、结构与需求提供指导。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认真听取行业协会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于制定符合企业人才和技术实际需要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职业资格认证机构对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比较熟悉,了解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能够帮助高校实现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引导专业硕士的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缩短专业硕士获取职业资格考试资格或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时间,从而为专业硕士就业入职铺平道路。
2.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中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范围广泛,涉及各个领,而且行业协会的成员主要由技术专家组成,他们一般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和技术权威,有着丰富的企业资源与专家资源。高校与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这些资源,能为高校提供愿意接受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或实习的企业及可以指导专业硕士的企业内部技术专家,协助高校共同完成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另外,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方便地与有关企业或企业集团共同建设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培养基地,建立更为稳固的专业硕士培养合作关系,使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落到实处,从而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3.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专业评估机构作用,改进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首先,要加强对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评估,监督专业硕士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质量改进式专业硕士培养评估,将专业硕士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服务过程,通过检查培养过程和教学实践表现与教学计划和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持续地改进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其次,发展和规范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可以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从具体繁杂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上制定评估政策和把握评估方向,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专业评估机构与专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专业评估机构自身的独立性,可以更少地受到来自其他方面因素对评估客观性的影响,使专业硕士培养评估的权威性会更强,更易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推行大成教育[9]
钱学森是大成智慧教育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大成智慧的意义不亚于当年“两弹一星”的研制与发射。大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大成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结合,大成教育构成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与体系结构,大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与大成智慧工程,大成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新人。
(一)大成教育观对专业硕士培养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成教育的思想核心是新的通才教育观,这里的通才概念与一般意义的通才不同,是“集大成,得智慧”。通是在专的基础上通,专是在广博的基础上再专,这一思想与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理念是完全吻合的。专业硕士培养的是新一代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技术领军人才、创新性人才,不是一般的技术人才。大成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跨学科跨度越大,其创新性才会越大。对跨度的要求,不仅需要理、工结合,还需要理、工、文结合。而且,这个跨度还要求科学与艺术结合,因为科学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培养的是形象思维,只有逻辑与形象思维都得到提高,才能形成创新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成教育的通才教育观实际上就是创造思维教育观,这正是我国专业硕士培养迫切需要的思维教育观。
(二)大成教育思想融于专业硕士培养过程
在知识层面,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去学习整合自己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使这些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思维结构的基础整体,并通过日后的学习,不断优化、完善这一基础整体。在思维结构的动力与调控层面,用理、工、文、艺各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专业硕士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这些是思维结构的动力与调控因素,并直接影响与控制思维对象的选择及思维的动力、效率与活力。而理、工、文、艺学科的结合,使专业硕士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贯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会使其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威力,这也是大成教育的灵魂。在此基础上,专业硕士通过实践,从实际出发,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科学与艺术以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与经验,才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专业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局限于专业、局限于技术,创新是出不来的,而且失去了文化,技术本身不可能有所突破,这是专业硕士培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北大的王选教授之所以能实现创新,是因为有文化。首先,他对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再者,他是学数学出身,不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只是一个技术,而他学数学,又对文化有感情,因此就知道这个技术怎么用、往哪儿用,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文化结合起来。所以,王选教授成为“当代毕升”不是偶然的,而是人才培养结构所决定的。把大成教育思想融于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是培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教产学研网络一体化
(一)教产学研网络一体化是专业硕士教学方式的新发展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最大区别是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又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硕士不仅需要学校课堂教学,还需要企业的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体验,及其融于以上两者之中的科学研究。专业硕士教学对传统的硕士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专业硕士教学客观要求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一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教产学研网络一体化是指高校的教学、专业硕士培养基地实践教学、专业硕士的学习与研究整个过程实现网络在线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对于身处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的专业硕士教学来说,学习体验已不再是宽敞的讲堂、整齐的草坪等校园设施,而是呈现在笔记本屏幕上的教学体验,是学习的方便性、快捷性、实时性、高效性和低成本性,教产学研网络一体化教学方式不但满足了专业硕士在这些方面要求,而且还满足了他们在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学习、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等在时间、空间上不同步的要求。这是专业硕士教学方式的突破,将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产生重大影响。
(二)教产学研网络一体化是实现双导师制的重要途径
网络一体化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科研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难于协调与合作的问题。
学校导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企业导师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导师在企业,学校导师在学校,两者难以保证教学上的联系和讨论,学校导师无法解决学生带来的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企业导师同样无法解决学生带来的系统性理论问题;企业导师对学校导师在教学上的安排与要求了解不多,不能深入参与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帮助不大;而学校导师则忙于自身教学,不能保证与企业导师及学生有充分的沟通、交流与讨论。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10]。网络一体化可以使学校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即时呈现和重现,企业导师能在企业在线观看现场或重现学校课堂教学过程,并远程回答学校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样,学校导师能在学校在线观看现场或重现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生产实践过程,能对实践问题给出理论解释与指导。网络一体化是实现双导师协调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双导师制的关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营造有利于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涉及到高校、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涉及到企业、专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来保证其顺利进行。以上途径的实现要求高校自主办学,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到课程设置等均由高校自主安排,专业组织能够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够在履行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等职能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要求企业能够自主决策,政府着重发挥规划、宏观调控、监督等职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高校真正落实自主办学尚有需时日;专业组织官办色彩较浓、依赖性强、缺乏民主管理、职能作用受限等影响专业组织的功能发挥。因此,要发展我国专业硕士教育,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推进政府、高校和专业组织进行更为有效的制度改革。
(二)厘清各主体的隶属关系,明确专业组织的法律地位
实际上,该体系各主体之间不应存在任何的隶属或依附关系,保持各主体的独立性是途径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政府通过专业组织实现与企业、高校沟通,促进行业、教育的发展,规范企业、高校行为。企业、高校也需要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和业务指导,同时作为企业、高校的代表,也需保护自己利益不受侵害,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就亟需加快发展专业组织,确立专业组织的地位、性质,政府与专业组织、企业和高校的关系,专业组织的职能等。例如,国务院颁布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由作为登记管理部门的民政部和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专业部门共同管理。同时规定,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必须是党政部门或党政部门授权的机构,而且赋予业务主管部门几乎无限的权力。这就很难得到其会员的认可和支持,更谈不上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了[11]。
(三)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建立研究生收费标准市场调节机制
改革现行的招生指标由教育部等有关国家部门计划下达的招生方式,国家只从宏观和总量上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全国所有具有培养研究生资质的高等院校和其他培养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自主招生。全国各高等院校和培养单位的招生计划和不同学科专业的收费标准,在教育部指定的招生网站统一公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兴趣爱好以及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收费情况,自主选择学校和学科专业,使学生和高校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最终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同时,也便于有关专业组织参与招生政策,各高校专业特色、行业背景、就业状况、职业现状等方面的宣传服务,增强考生报考的针对性。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培养基地建设
突出创新性实践教学。首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专业硕士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短学期、学年论文等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引导和鼓励专业硕士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活动与行业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展。学校可通过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支持和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中心建设,为学生创新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创新中心。再次,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最后,推进产学研联盟,提高校外实践基地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81-82.
[2][10]刘建秀,汤富强.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1-44.
[3]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41-43.
[4]郑浩,王欣.“二一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154-155.
[5]乔雪峰,宗晓华. 权力失衡中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危机与模式重构[J].理工高教研究,2010,(6):48-51.
[6]唐仁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3-36.
[7]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9.
[8]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128-133.
[9]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与大成智慧教育[EB/OL].http://www.1911.cn/bbs/thread-2243-1-1.html.
[1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81-82.
(责任编辑:赵淑梅)
On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Master
Yan Weimin
(Beijing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Beijing10019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way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butt joint of occupation, Dacheng education, teaching-producing-learning-researching of integration, hoping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mode in china.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mode; realization approach;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5-0059-05
[作者简介]阎为民(1970-),男,河北南宫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职业对接的专业组织嵌入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13JYB006)。
[收稿日期]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