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

2015-02-28 12:29刘朝阁沈妍姜玲毛凤萍孙宝庆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刘朝阁,沈妍,姜玲,毛凤萍,孙宝庆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传统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

刘朝阁,沈妍,姜玲,毛凤萍,孙宝庆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校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开展孝道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可以构建一个目的、两个主体、三项注意、四个层次、五个途径的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词]孝道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孝道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情怀的情感基础,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基础,是修身成才的内在保障。高校开展孝道教育对于大学生普及人文知识、培养感恩意识、提高代际沟通能力以及塑造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孝道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

孝道源于血缘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最根本的品德。孝道教育是以孝道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活动,是教育人怎么成为人的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社会深度转型,文化思潮多元并进,孝道教育可以凝聚人心,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足家庭伦理,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知恩图报、勇于担当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热爱祖国、勤于修身、奉献社会的济世情怀,从而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进行孝道教育所依赖的两个主体

与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相比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张让受教育者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在教学、工作、研究等活动中,自主接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道德,并通过自身思想矛盾运动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1]。这种教育性的交往与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双方都具有教育的主体性。在高校开展孝道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并且两者的位置在特定情景下会发生变化。

第一,教师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孝道教育的整体性规划。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大学生孝道观念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访谈等方式客观全面认识大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把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再次,充分发掘中华孝道文化资源,结合现实社会的先进典型和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最后,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利用网络、电台、板报、报纸等多种载体加强孝道教育的渗透,宣传孝道的内容。另外,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对教育对象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以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师德、知行合一的操守,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二,学生主体参与孝道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重视其主体性。教师要与大学生平等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共同探讨开展孝道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认同孝道教育的内容并自觉参与教育活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充分重视学生在孝道教育中对教育情况的积极反馈,可以有效促进孝道教育的顺利开展,强化教育的效果,对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孝道教育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孝道观

在高校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道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教育的内容,即弘扬什么样的孝道观。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历经时代变迁,其内涵和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观念和做法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些观念和做法则具有普世的价值,诸如善事父母、敬爱双亲在现代社会同样需要,而单方面服从、强调父母权威的观念则束缚了人格的发展。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特点是人际平等,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人性解放。封建孝道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意志,这势必会极大地压抑子女独立人格的形成,使他们形成自我压抑、自我萎缩性人格,这不仅不利于人的解放,而且最终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而是应该抛弃的[2]。高校弘扬的新孝道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与核心价值观来开展,要对传统的孝道观念进行扬弃,强调代际的人格平等,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知恩报恩的责任感。

(二)在教育过程中,把握阶段性与持续性,明确大学期间孝道教育的重点

孝道教育具有长期性,对此,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侧重点对其进行教育。大学生大多数住校,异地求学远离父母,他们思维活跃、价值观念日益成熟,处在由学生到社会人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应结合其认知特点和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所侧重。就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性来说,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因此,大学期间弘扬孝道文化,引导学生阅读《孝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理解中华孝道文化的精髓,结合时代发展辩证分析孝道在当代的价值,使学生懂得感恩、明礼、承责,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三)在教育方法上,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因人因时长期推进育人工程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是个性丰富的独立个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考虑到每个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单向灌输或方法僵化,由于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不能深入学生内心的情感深处,不易引起共鸣,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构建立体式的教育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既要有正面灌输、树立典范、礼乐结合、因材施教、身体力行等传统教育方法,也有开展隐性教育、网络教育等新方法,使孝道的理念入脑入心,并变成报答父母养育恩、变小爱为大爱的实际行动。

四、开展孝道教育的四个层次

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包括四个依次递进的步骤,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四个层次,即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内化于心、实践力行。这就需要弘扬孝道文化、培养孝道观念、涵养孝敬之心、付诸孝道行为,层层推进孝道教育实践,实现大学生由知到行的转换。

第一,理性认知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外在世界的客观判断,重在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是接受某种理念或观念的前提。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孝道故事、历史演化、现实意义以及新孝道的特点、代际沟通的方法等都是可以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其人文知识的积淀,扩大其人文视野。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第二课堂活动、新旧媒介宣传等多种途径弘扬孝道知识,使学生对孝道文化形成比较直观的认识,为今后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做好铺垫。但孝道教育不仅仅是孝道的知识教育,不能脱离生动活泼的情感丰富的个体。如果仅以刚性化的强制方式介入道德,缺乏对道德主体心灵与情感的关切,则哪怕这种道德有何等的善性,也难以得到道德主体情感的支撑[4]。

第二,情感认同是表示认可赞同的主观体验,是在对某种价值观念认知基础上主动接受其影响,并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之保持一致。大学生只有认同了孝道教育的内容,才会自觉接受教育内容,主动参与教育过程,不然就会把参加教育活动仅仅当作一个“任务”来敷衍应付。孝道教育是情感教育,直指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情感,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师生平等交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探讨开展孝道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第三,孝道教育的内化是指大学生把孝道教育所传播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信念,促进孝心的养成。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完善自身道德品质与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的需求,师生共同探讨,双方良性互动,依托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结合学生个体的情感经历,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开展孝道教育,把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内化成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主体意识。

第四,孝道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要把已经内化的孝道情感观念落实到孝行之中,实际行动也会强化孝道教育的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要鼓励学生在尽孝动机的指引下,采取适当的方式去践行孝道,当下努力做到关心父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励志勤学让父母放心、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安心、完善德行让父母欢心,以后在生活中敬养双亲、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让父母宽心。要号召学生,在学校期间经常给家长联系,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免家人担心,利用假期主动承担家务,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替父母分忧。

五、开展孝道教育五个主要途径

孝道教育的落实需要具体的途径,途径是孝道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渠道。孝道教育是人文教育,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大学中处处皆可以为教育之地,时时皆可以为教育之时,人人皆可以成为教育之人。

(一)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孝道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课堂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两课”与人文社科课程渗透孝道教育的内容,以正面灌输的方式宣传孝道文化,普及孝道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意识到尽孝是为人子女的本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组织校园活动,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形成立志求学孝敬父母的良好风气。利用文艺节目、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书画竞赛、人文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孝道文化,依托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社团、网络多种载体开展孝道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悟孝道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孝道的要义。

(三)树立先进榜样,发掘朋辈典范的带动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在道德教学上只偏重言辞,缺乏实践模范,或教的是一套,社会上普遍行的又是另一套,那么这个社会就产生了道德危机[5]。高校进行孝道教育,需要树立当代孝子的典范,尤其要发掘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榜样,积极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利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例教育引导大学生。朋辈群体因为有同感、易沟通、年龄接近、经历相似,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有重要作用,评选大学生“孝子”,为学生的实际行为指明效仿的方向。

(四)整合多种资源,借助家庭社会两方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是在广泛的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发生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孝道是家庭美德,家庭是孝道培养最主要的阵地,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从小就把德性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使孩子濡染德性的光辉,常怀感恩心、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品行习惯成自然。大学进行孝道教育,启发学生的孝道意识,指导学生的孝道行为,家庭是最大的受益者,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要积极筹划,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孝道教育。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邀请敬亲孝亲的道德模范进校园做事迹报告,邀请孝道研究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师生到社区、村落、养老院等机构了解孝道传承状况,增强尽孝意识。

(五)鼓励自主探究,积极促成自我教育

教是为了不教,孝道教育是否有效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自我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建构,主动省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考量自身是否尽到为人子女应尽的本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在孝道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孝道知识,主动探究孝道文化,自觉参与孝道教育,使提高孝德成为大学生的内在动机,并促成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六、结论

立德树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追本溯源,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尝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同志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所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高校开展孝道教育,需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视野,实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探索具体实现路径和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素质提升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2]肖群忠.儒家孝道与当代中国伦理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

[4]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寻[M].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2006.238.

[5]韦政通.人文主义的力量[M].北京:中华书局,2001.95.

(责任编辑:向欣)

The Practic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into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Chaoge, Shen Yan, Jiang Ling, Mao Fengping, Sun Baoqing

(TangshanCollege,Tangshan,Hebei063000,China)

Abstract:It is a comprehensive project for college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to carry out the filial piety education. We can build a systematic education mode which includes a purpose, two main body, three note, four levels, and five ways and can continuously develop it in specific edu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filial piety;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5-0037-04

作者简介][第一刘朝阁(1979-),男,河北广宗人,唐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唐山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40242)。

[收稿日期]2015-03-06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