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洁,宋立军
高校师范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初探
罗 洁,宋立军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300)
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一种社会能力,更是一项职业能力。交往意愿、自身心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高校师范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校园业余生活增强交往意愿提升交往自信、增设专门课程教授专业知识以及改进师范生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锤炼交往技能等途径培养其交往能力。
高校师范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都会与各种人或事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互动来维系和发展。交往是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含义
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角度,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影响人际交往活动效率和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2]。从社会学角度,人际交往能力是指相关人员对人际交往保持高度的兴趣,能够通过主动、热情的态度以及诚恳、正直的人格面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3]。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状况适应能力。
(二)师范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步入社会后自身社会化成长的需要
首先,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人不懂得与人打交道,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他将如何生存在当今社会;其次,人际交往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有效手段。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两种属于物质需求,后三种属于精神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通过人际间的良性交往与互动,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最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卡内基曾对10 000个名人案例记录进行过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能”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4]。可见,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教师职业的要求
叶澜认为教师能力包括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三个方面[5]。国内学者孟育群认为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包括五方面: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6]。可见,交往能力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1)教师职业交往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需要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可能还会跟一些社会机构,如养老院、福利院、消防局等部门有联系,与这么多不同的群体有工作联系,不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将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2)新课程对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提倡,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开展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任务,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协助组内成员完成他们的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人际融合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过程,类似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是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不断地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进展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帮助。因此,探究学习的开展也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这项基本技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7]。因此,交往能力作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终生学习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应当作为教学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此外,纲要中还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8]。要使学生具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人的正常交往是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需要增加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一)主观因素
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人交往的主观意愿。有些同学由于性格或者其他原因,打心底里就不愿意与人交往,这样没有了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动力,自己肯定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即使同学或者老师主动与其交流互动,也不会得到很好地回应,从而失去与人交往的良好机会,人际交往能力势必得不到锻炼和发展。相反,如果一个人,他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便会寻找各种渠道与人交流,这样,交往能力的培养便有了一定的土壤,使得交往能力的提高具备了前提。二是自身心理因素。在校师范生大多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虽然此时他们的生理已经发育完全,但是心理还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没有发育成熟。步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同学、不同的学习模式,心理上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从原来紧张而按部就班的高中学习来到相对较为宽松的需要自己规划和安排的大学学习,如果适应不及时或者调节不当,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波动甚至心理问题,这些会直接影响他们与人的正常交往。此外,自我认知、人格健全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客观因素
除了个体的主观因素外,高校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三个客观方面:第一、家庭成长环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地,家庭便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这所学校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在校师范专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处于中心位置,父母对待孩子往往是有求必应,孩子在家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容易使孩子即使长大了,仍然保留天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在孩子步入大学后,面对有着同样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容易理解他人、迁就他人,交往中容易产生各种矛盾。此外,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孩子的横向交流几乎没有,在校生与同龄人的交往经验匮乏,影响交往能力的发展。第二、学校教育。孩子从三岁开始上幼儿园,到十八岁左右步入大学,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不能不受到重视。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要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尤其是到了高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往往高度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高强度的学习下,孩子们也往往一心一意抓学习,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少。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学校也大多注重智力的发展,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交往知识和交往技能,这样,同学们在与人交往、与人互动的过程中,面对一些交流障碍与沟通问题,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和解决。此外,由于大学教学的特殊性,老师往往上课时候讲授专业知识,下课后便匆匆离开了,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在学生遇到交往问题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建议和指导,这样,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第三、社会影响。社会对在校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得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同学在与人交往中,容易表现出不自信、退缩等现象,而经济较富裕家庭的同学则会出现优越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有不屑和趾高气昂的情绪,影响他们之间正常的交往;二是信息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坐在公交车上,大家都各自埋头玩手机,相互之间无交流;明明是好朋友们坐在一起吃饭,但大家是上菜之后先拍照,拍完照片忙着更新朋友圈,在网络上的互动大大多于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方式的信息化、网络化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高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不仅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知识,还应当具备各种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管控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等。因此,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更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然而,目前各高校师范院校中出现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会交往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如何通过各种渠道有效提升高校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交往意愿,提升交往自信
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搭建交流、沟通、交往平台。这样,一方面,在和谐融洽的氛围里,同学们感受到同学间的浓浓情意,自然会愿意与人交流、渴望与人交往。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的搭建,交往能力不断得到锻炼,进而提升了交往自信。可心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如手工、乐器学习、音乐舞蹈、户外运动等社团,让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校园生活变得融洽而富有趣味,同学之间自然会增加交流和互动。还可以组织诸如文明班级评比、魅力班级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让同学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共同协商、策划、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机会大大增加,交往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交往自信。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相关课程,传授专业知识
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一些通识课程,教授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和交往技能。如《大学生沟通技巧与艺术》《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人际关系》《沟通管理》,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一是可以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与人交往的内在动力;二是可以使学生习得专业的人际交往知识和交往技能,如倾听、理解、赞美、有礼貌地拒绝等能力和技巧以及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安慰开导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对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和存在交往障碍的学生,可以有专门的渠道获得帮助和指导。当同学们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不仅可以运用人际交往课程习得知识自己解决问题,还可以向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寻求帮助,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此外,还可以通过增设一些辅助类课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沟通和表达,如《口才与演讲》《人际传播》等。
(三)改进师范生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锤炼交往技能
师范类的专业课程承担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锤炼教师基本功等职业能力的责任。因此,想要提高师范生的交往能力,师范类专业课堂上,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变得格外重要。而现如今的实际情况是,师范类专业课和非师范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差别,讲授法依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系统的知识讲解为主,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改进:首先,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师可以改变传统以“讲授-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增加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机会多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机会,训练其交往技能。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如在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辅之以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表达、沟通、理解、协商等交往技能,通过个别教学,指出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这项技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2]何昭红.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5.
[3]杨雪.员工胜任素质模型与任职资格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36.
[4]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9.
[5]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 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责任编辑 吕玉英)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Interpersonal Skill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LUO Jie,SONG Li-j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3000, China)
Interpersonal skill is not only a social skill, but also a professional ability. Interaction will, self-psychology, family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affect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i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can cultivate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e. enriching campus life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will and increase communication confidence, adding the special course to offer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improv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method, etc.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 cultivation
G479.3
A
1008—6129(2015)05—0039—04
2015—07—26
罗洁(1986—),女,江西铅山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