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香港公民教育的困难探讨
董鹏丁朝阳
(卡斯塔集团计划部,广东梅州514759;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香港999077)
【摘要】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成为以一国两制原则运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港人的国籍身份一夜间由英国(海外)转变成为中国香港。培育学生乐于接受其中国香港国民身份,成为了香港教育界的一个新课题。随着教改的推动,特区政府于2001年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为课程宗旨之一,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内五个核心价值之一。但按近年多份本地调查结果和学者研究,香港青少年对中国香港的国民身份认同程度依然偏低;特区政府于201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却引起了2012年暑期的反国教风波。此文的目的是回顾和分析香港推行国民身份教育的困难,并就日后加强香港的国民身份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民身份教育;香港的国民教育;香港公民教育
丁朝阳(1967-),山东潍坊人,男,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成为以一国两制原则运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标志着香港结束了150多年的英国殖民地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港人的国籍身份一夜间由英国人(海外)转变成为中国香港人,港人是否乐于接受这个新的国民身份?这对香港特区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否在教育系统中培育学生乐于接受其中国香港国民身份?成为了香港教育界的一个新课题。回归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香港特区政府于2001年《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提出“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为课程宗旨之一,并明确这是“德育与公民教育”内五个核心价值之一。但按近年本地多份调查结果和学者研究,香港青少年对中国香港的国民身份认同程度依然偏低;为了在学校加强国民身份认同的教育,特区政府于201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期以独立科形式提高学生的国民身份教育。该指引虽曾经过了4个月的咨询和修订,可惜敌不过2012年暑期的反国教力量,不单未能于当年9月在学校试行,教育局更于同年10月公布搁置这科课程指引;然而,任何政府都有责任去培育学生接受自己的国民身份。
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是对其居住地与所属国的归属感;当中除了客观的法律依据和居住情况之外,也涉及个人对于居住城市和国家的主观看法。在《身份认同研究》一书指出:“社会身份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一是常见的制度和结构方面;第二方面是社会成员的主动选择,包括认识人们对于自我身份的期待、接受和认同,亦即人们如何进行建构和选择”。①不少港人于回归前持有英国属土或英国(海外)的护照,当时他既是一个定居香港的港人,也是英联邦国家的一份子。在1997年回归后,根据香港特区宪制性法律文件《基本法》的定义,所有没有其它国籍的香港居民,按法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民。但港人是否乐于接受这个新的国民身份?正如人类学者安德森在其《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指出,身份认同很大程度源于社会成员彼此间对共同体的想象;一个人是否认同自己是居住城市和国家的一份子,其主观的选择和想象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研究国民身份的内地学者分析,“一方面由于缺乏了解和对社会主义的固有偏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浸染在西方价值观念体系中,香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青年对大陆的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有相当的误解”。②故此,不少港人在回归17年仍然不大认同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
“170年来,香港与世界、与英国、与中央和地方互动的历史,使香港人的身份认同交织着全球性、民族性、本土性,令香港人的身份认同犹如一个魔方,一体多面、色彩斑斓”。③港人一直有一个异于内地人的身份认同,除了因百多年殖民历史外,也因回归后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所影响。正如有香港社会学学者指出:“社会政策和社会研究所探讨的公民身份问题,触及到公民作为一种具体社会关系下的社会位置,这种社会位置往往最终须要以国家政权的确认为基础。”④在以一国两制原则运作的政治体制下,港人在香港特区的国民身份,除了知悉自己在香港社会的公民权责之外,也要涉及对中国的认同和一国两制的支持。
根据香港教育局2014年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国民身份认同的内涵包括:第一,个人身份的建立,与公民及国民身份认同感有紧密的关系;社会和国家的持续发展,也有赖其公民与国民对所属的地方有归属感,才能产生凝聚力。第二,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帮助学生从小开始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并从认识的过程中建立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是香港学校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目标。然而,这并非要将国家的情怀强加于学生身上。国家不断发展,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加深对《基本法》及“一国两制”的理解,并建立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对个人未来发展及社会整体福祉,都大有帮助。非华语学生亦可从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培育互相尊重的态度,建立和谐共融的小区。⑤
香港于2012年暑期发生了这场反国教风波,无疑有香港社会独特的深层原因。回顾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建立,“无论是施达郎或陈清侨,还是泰勒或米德,他们均一致地指出‘客观’或‘他者’等因素对自我身份建立的重要性”。⑥由于与内地同胞的各种比较,有学者研究发现香港师生一直感受到与内地人是有不同的;早在2002年有本地学者许景辉等已发现“学生意识到香港与内地和港人与中国人是有很大的分别的,他们认为内地好像是一个外国的地方,是一个与香港很不相同的社会”。⑦香港教育学院阮卫华等2007年亦指出“政府及公共事务科教师在访谈里暗示中国的社会主义和香港的资本主义的分别及两地人口出入境的限制,使学生想到他们与内地同胞的分别,亦使他们国民身份的建立变得困难”。⑧与此同时,有内地学者分析“一国两制保留了香港原有的、不同于内地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这使得香港人对香港与内地的不同有深刻的体会。无论在社会制度、经济运行方式、政治参与方式、文化生活习惯等,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两制’天天面对,但‘一国’的感受从哪里获得呢?这对培养国家认同感带来了很大困难”。⑨
其实,在回归十周年时已有香港社会学者就港人身份认同作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港人思考不多,有时也会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恐惧——害怕香港身份认同的消失;这一份恐惧甚至会变成一种思想包袱,阻碍香港人放胆去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定位个人及整个香港社会在珠三角以至全中国的位置”。⑩因缅怀回归前港人比内地人有优越感,部分港人心理上抗拒接受自己新的国民身份,一个研究身份认同的内地专家指出:“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的缘故,人们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并不完全重叠,而是可以分离的。”⑪在这个环境下,有些港人只重视本地社会的身份认同,而心理上否定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事实上,亦有内地学者分析,虽然“内地经过改革开放已经缩小了与香港经济制度的差异,但政治制度差异仍很大;香港同胞排斥内地制度,因而排斥‘一国’,这是一国两制的深层次矛盾,也是香港同胞国民身份认同的主要障碍之一”。⑫加上“香港媒体经常报道有违港人价值观的内地负面新闻,造成港人对内地的不良感受,也间接影响港人对内地民众的看法”。⑬
正如亚洲周刊当年的分析“香港的‘国民教育’之争,使香港社会面对掉进‘去中国化’陷阱的危机中;反对国民教育者,将‘中共’等同‘中国’,由于‘反共’,不自觉间变成了‘反华’”。⑭反国教风波不单搁置了《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指引,亦诱发出香港传媒于2012年下半年后充满了香港与内地矛盾的报导,连曾任中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在2013年两会提案内也不得不指出“近一年多来,反共、反对中央、质疑‘一国两制’、反对两地‘融合’、鼓吹两地‘隔离’、反对香港‘赤化’、矮化中联办的权力与地位、反对‘西环治港’、把新政府丑化为‘港共’政权、把内地同胞丑化为‘蝗虫’、香港的‘核心’价值与制度沉沦论、香港‘城邦’论、‘港独’论、美化与缅怀殖民统治等声音时有所闻,其目的与效果是把港人与中央、香港与内地、港人与内地同胞对立起来,并在香港筑起有形与无形的围墙来‘抵御’内地的‘入侵’。⑮这些港人排斥内地人和敌视执政党的言论,占据了大部分香港传媒的言论空间,当中折射出有部分港人过度珍惜其本地身份,而抗拒认同自己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正如有内地学者分析‘回归后英国势力没有退场,而美国也悄然介入,这些外力因素有意营造反对派走向多样化、多元化’;⑯而是此次反国教风波所涉及的其实就是港人和学生对国家的认同问题”。2012年暑期香港的反国教风波,除了有部份港人不认同其中国人身份外,也可能涉及一些国际势力在背后支持的因素。
任何政府都有责任去培育学生接受自己的国民身份,香港国民教育应何去何从呢?在香港推行国民身份教育显得有迫切性;至于应否以独立科去推行国民教育?笔者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是不会固定不变的,它可能随着时间而增强、减弱,甚至消失。有香港学者指出:“对中国国情如此陌生的莘莘学子,也实在需要更多和更好的国民教育。其实政党不等于政府,政府不等于国家;政党和政府都可以更换,国家却是永存的。然而,不知怎的,反共辗转变成了反华,复杂的议题却被简单化;国民教育就是不好;中国就是落后而腐败的化身。但是,香港不能像倒洗澡水的,把珍贵的祖国丢弃。”故此,不管香港学生喜不喜欢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这改变不了他自己是中国人的一份子,香港教育界亦不可回避在学校推行国民身份认同的责任。
“在信息、言论、信仰自由的香港,许多学生、家长、教师和关注下一代者,有辨别和思考真假是非的能力,因而‘拥抱’善教,排拒煽情式的愚民教育”。回顾反国教风波的各方观点,其中一个反对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原因是该指引只强调国家的正面讯息,香港历史学者郭少棠指出:“真正的国民教育应让学生全面认识国家的过去与现在,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成长过程并作反思;因此国民教育应参考通识科的做法,透过提供不同信息,由学生自行判断是非对错”。故此,支持推行国民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各方面讯息;然而,因大部分香港教师受过往殖民教育所影响,至今仍未能客观地在历史文化、地理人口、政治、经济、民生和外交等方面认识当代国情,以致香港学生不但不了解内地和香港长期互惠的关系,不知不觉间亦强化了一份对内地的疏离感。正视以上不理想的情况,学校在推行国民身份教育时应向学生提供多些国家和内地社会的正反讯息,尤其是让学生认识多些涉及香港与内地合作的资料,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空间,对作出自己对国情的理解和分析,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和增强对中国香港国民身份的认同。
香港学校在推行国民身份教育时面对的难度很大,其中一个困难是香港居民中有几十万人是非中国籍或是非华裔的,这些非中国籍和非华裔家长不一定喜欢其子女学习和认识当代国情。面对这个复杂的港人国籍组成情况,教育局可参考香港青年协会于2002年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两成六的被访者表示对基本法完全不认识?而对基本法认识程度愈少,对香港归属感相对愈低”。香港学校可透过加强基本法教育去推行国民身份教育,让学生认识香港特区《基本法》,这份既是香港的宪制性法律文件,也是一份全国性法律文件;尤其是四次人大释法的案例,既可让学生生动地理解两地法律系统不一,又能明白香港是中国的一部份,这对学生接纳其国民身份和理解一国两制是有帮助的。其实在2012年国教风波期间,已有香港律师提出“香港推行国民教育应该坚持‘一国’原则,既说明学生认识和认同国家,不能否定国家宪法和灌输推翻中央政府的意识;同时,又尊重‘两制’差异,尊重香港人的价值观,不宜回避内地的负面现象,对历史论述应该实事求是”。这种平衡“一国”和“两制”的港式国民身份教育,有赖香港教育界持之以恒地推行,才可改变香港学生不大认同自己国民身份的情况。
香港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是独特的。世上不少前殖民地于政府更替后便大力推行国民教育;然回归后,特区政府因为要延续繁荣稳定,并没有在香港社会和学校透过反殖去建立新的国民身份。与此同时,因为香港要落实“一国两制”,港人的国民身份又与内地人的中国人身份并不完全一致,这亦令特区政府推行国民身份教育时不可照抄内地的一套。香港特区政府要摸索一套独特的方式去培育香港学生接纳自己的国民身份。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于2013年表示“希望见到特区政府对培养下一代的国民身份认同,明确表示其应有的承担,以实际行动,实践认识国家乃天经地义之说法”;这个善意的批评反映了教育局在反国教风波后仍有余悸,不敢再主动承担推行国民身份教育。事实上,在一国两制的情况下,香港和内地是有很多的不同;国家在《基本法》早已规定了香港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而不必和内地般行社会主义。加上,两地社会文字繁简不一,语言亦有普粤之别;再者,两地社会又分属不同的独立关税区,使用两种不同的货币、传承着两个不同的法律系统等,推动香港学生认同国民身份,是不会模糊他们作为香港特区公民的特性,也不会令他们“香港人”身份被融洽掉。与此同时,有教育社会学家提出“以平等、自由、民主为参与原则的‘认许取向’的身份认同,亦正是多元文化的国际化社会、‘多元一统格局’的中华民族、以至‘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政治脉络所依赖和力求实现的身份认同取向”。这个关于香港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的思路,值得有心推行港式包容共济国民身份教育者作参考。
正如内地港情专家强世功建议“在香港推行国民教育,不是用‘销’的方式来让香港年轻一代认识国家发展,而应当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定位出发,着眼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推动‘认识中国文明,关心全球命运’,使香港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明对于未来全球化的贡献,重新思考在未来全球化格局中,两岸四地的中国人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人类文明作出怎样的贡献”。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香港既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也是亚洲的一个国际大城市,在香港推行国民身份教育要有国际视野,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将认识国家与全球发展结合,才可令港式包容共济的国民教育可持续地发展。最后,“由于当代世界的‘世界性’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出现,培养‘世界公民’已然构成当代教育的当然使命。因此,当代公民身份就不仅意味着‘国家认同’或‘国民身份’,而且必然延伸到‘世界认同’或‘世界公民’等不同的层次”。北师大公民教育学者檀传宝提出培育世界公民的论点,是香港学校在推行国民身份教育时也需兼顾的元素;而这个论点,亦可与上述强教授的建议相结合。为了香港社会长期稳定和港人的幸福,做好香港下一代国民身份认同的教育,是香港教育界的时代挑战!
注释:
①徐海波,邢立军.国民教育、意识形态与身份意识构建.学术畀,2013(6):203-209.
②黎熙元.60年来港人身份之惑[J].文化纵横,2010(6):116-121.
③罗永生.谁的城市——战后香港的公民文化与政治论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1-12.
④明报专讯.港人国民认同感见新低,抗拒国旗国歌新高, 80后重港人身份[N].明报,2012.11.12,A01.
⑤郑宏泰,黄绍伦.香港身份证透视[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2004.
⑥Hui, K.F., Cheung, K.K., Wong, Y.N. and Lee, C.F.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development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n Hong Kong (the final repor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002.
⑦Yuen, T. and Byram, M. National identity, patriotism and studying politics in schools: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mpare, 2007: 37, 23-36.
⑧施雨丹.基于主动公民观的香港公民教育发展——国家认同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09-114.
⑨吕大乐.从港人身份认同看回归十年[J].同舟共进,2007 (7):14-15.
⑩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06-113.
⑪陈丽君.香港同胞中国国民意识变化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60-65.
⑫孟庆顺.内地、香港民众冲突与“一国两制”实施中的问题[J].当代港澳研究,2013(1):97-105,120.
⑬郭志敏,施雨丹.近二十年香港公民教育政策演变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4(5):67-72.
⑭李敢.内地与香港文化价值共识重构的实证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0-107.
⑮姜洋.香港国民教育实施背景、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4):27-30.
⑯强世功.认真对待香港本土意识探索强化国家认同之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5):22-25.
露虚假广告内幕,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城镇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消费。
作者简介:董鹏(1980-),陕西安康人,男,卡斯塔集团计划部主管,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