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教育方法论探析
罗春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好的教育方法是取得教育目的前提条件。《理想国》所提倡的教育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理想城邦,而且对于我国今日教育的实施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探析了其苏格拉底对话法、实践锻炼法、因材施教法、游戏教学法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方法论;意义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时期。面对城邦动乱,柏拉图从政理想破灭。但是作为雅典城邦的一员,他一直在寻找拯救城邦的出路。在此过程中,其名著《理想国》诞生了。在此书中,柏拉图自行设计了一套治国纲要和构筑了一个理想城邦,并宣称城邦需推崇哲学,授予哲学王政权,让其成为统治者,或者统治者成为哲学王,城邦才能各司其职,和谐稳定,这一切都需通过教育获得。而好的教育方法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所以《理想国》对于采用何种教育方式培养理想王国的公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详尽阐述,其教育方法对于希腊城邦和西方后世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理想国》教育方法丰富,影响深远,我国教育可否取其精华,为教育所用呢?这是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此外,我国学术界着重研究《理想国》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启示,而很少涉及其教育层面的问题。所以,本文着重探析《理想国》的教育方法对我国现代教育意义。
在西方教育史上,《理想国》借用苏格拉底、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等一些人物的问答、对话等对教育方面的问题首次做了综合阐述。
(一)苏格拉底对话法
就像赫茨勒先生所说的:“柏拉图的真正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并未把其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而是直接阐述其观点和原则,然后留给读者去权衡它的利弊并作出取舍。”①柏拉图《理想国》在如何进行教育上也给后世做了导师式的典范。在西方早期哲学中就已经存在以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和谐以及斗争思想,其强调“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②苏格拉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相对性,并创始了用辩论、讨论作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法。柏拉图继承了其老师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对话法,在其著述中避开了概念和教条的输入,而只从具体事例以及对话者已有的观点出发,仅用对话的形式去讲述自己的所听所闻,然后剥茧抽丝般地揭示这些观点中存在的矛盾,引导他们逐渐放弃或改变其已有的认识误区,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接近真理。
(二)实践锻炼法
柏拉图认为,儿童获得知识后,没有实践锻炼,其知识只能悬浮在表层,不能学以致用。他说:“要做一个实践者,人们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很好的检验。”③比如儿童学骑马,其不仅要求儿童好骑马之术,而且强烈要求带儿童去战场现场观察战斗。以此使他们更清晰地了解其将来要做的事和需承担的责任,万一在战场遇险,可以现场学习长辈领导的撤离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而且可能检查儿童的骑马之术是否掌握位度。同样,此方法适用道德教育。柏拉图说:“实践不仅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且在实践中还能够检验儿童的品德的优劣。”所以,儿童道德的形成源于实践,而检验儿童良好品质也取决于实践。同时,柏拉图提倡,如果要培养终身乐于为国家服务的统治者,就应该从小孩抓起,派他们去实践,并通过实践对他们进行考察。先把儿童下放到贫穷恶劣环境中,再把他们放到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去。此种在不同环境中检验儿童品德的过程,也是个人经过实际锻炼塑造品德的过程。没有实际锻炼,不仅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实处,而且无法塑造城邦护卫者良好品质。
(三)因材施教法
在理想王国中,每一个公民生下来其性格特征都是不一样的,未来王国适合他们的工作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人既没有身兼多种职业的才能非兼才,也并没有太多的才能,王国里的每个公民仅能够做好一件事。老天在创造公民的时候,就在一些公民的身上注入了黄金,所以这些公民是最为宝贵的,是王国的国王;在军人身上注入了白银;在第三等级(农民和其他技工)的人身上注入了铁和铜,假如在第三等级的人中发现他们存在天赋中含有金银者,就要重视他,把其调到护卫者或军人当中一起教育和生活。柏拉图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属于他自身的优缺点,理想王国负责教育的相关人员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去观察每个公民自身存在的不同特点,以便他们能够获得不同的教育,在其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最后达到理想王国的和谐统一。④
(四)游戏教学法
对于公民教育,柏拉图不提倡强迫式教学,而主张采用做游戏的办法。他认为,在游戏中人们可以“很好地了解不同公民们的天性”。④柏拉图的游戏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孩子们自发形成的玩耍活动,二是指模仿活动。《理想国》提倡教学人员实施模仿教学,例如设置模拟战争场景为儿童演示英勇的战士,模仿祭奠仪式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让护国者从小就形成敬畏神灵、英勇杀敌的良好品质。柏拉图很重视游戏教学法,他认为,国家需要给公民建造专门的、固定的游戏场所:国家相关部门负责寻找符合法律规定的保教人员,并任命其监管儿童的衣食住行和游戏教学。在游戏教学前需强调:保教人员在实施游戏教学时应遵循已有的游戏规则,无论何时,没有国家的允许都不能随意更改。此外,保教人员在教育儿童时要让其意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保教人员应坚持让儿童用“相同的方式做相同的游戏”,严格禁止以个人目的和其他因素而产生或制造新的游戏。柏拉图想要利用此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公民遵守法律和遵循社会道德准则的意识。“假如儿童一开始就从玩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那么此种品质一经固定就会在其以后的生活中影响和支配他们的行为,当国家遭遇某些变故,他们将团结一致去维护以前一直沿用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准则”。④
在柏拉图的理想王国中,政制由人们的德性决定,而不是制度。对人们的德性需要通过教育给予获取,但教育想要取得预期的教育目的,主要取决于教育方法的实施是否合理。
(一)改变单向、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理想国》的教育方式全面考虑了人存在个性、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并鼓励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和主动思考。正如苏格拉底式对话法,柏拉图巧妙地利用人们在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时可能引发的冲突和互不理解,以此形成许多必要的争论和多项选择,在此基础上使教育者脑海中的理念在依照实际情况对待每个个体的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被接受的可能。此外,当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接受观点时作出教育者所预期的选择时,他们在这种多样的选择方式和辩论式的学习中还可以学习许多对未来有益的自学方法和形成不断发展的观念。柏拉图式的此种在对话中提出问题,然后再用追问的方式分析问题,最后获得结论的教育方法对于改革我国现存的单向、灌输性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用实践塑造学生思维
我国古人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看出,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理想国》中,把实践看作是一种考验,此种考验不但能够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且还能使受教育者在实际环境中培养其思维模式。因为在实践中,人们会碰到新的问题,但是解决此问题在书本上并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人们借助已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能够了解问题的原型,必定需要持续不断地实践并思考,从而锻炼其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我国应试教育却过于偏重书本学习,忽视亲身体验和实践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学校应该着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让他们拥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去了解真实的世界,这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具有重大促进作用。⑤
(三)重视道德教育
《理想国》把道德教育和城邦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柏拉图认为德性的重要之处在于,不仅因为其是城邦公民自身获得善生的品质,更重要的在于它是维护一个共同体所必备的品质,所以《理想国》很重视公民的德性培养。其要求实施德育要尊重人的先天差异性和因材施教,这对于我国今日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不同的受教育者其性格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时段在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顾及到受教育者的差异,让教育符合个人的身心发展,以此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如果我们在实施教育时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在教育方法上仍旧追求整齐划一,此种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最终不会取得预期的教育目的。因为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过程,在实施德育时,需尊重差异和遵循德育规律,而不是采取跨越式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⑥
(四)正视游戏的价值
《理想国》对游戏进行了深入讨论,它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儿童以相同的方式玩同样的游戏来培养儿童遵守法律和服从城邦的风俗习惯的意识,以此来维护城邦的长治久安。游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因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丰富的游戏活动能够增强儿童的体质、恢复儿童在学习中消耗的精力以及保持其心理健康,为个体提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机会,以此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注释:
①[美]乔·奥·赫茨勒.张兆麟等译.乌托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52.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5.
③美·布鲁姆.刘晨光译.人应该如何生活——柏拉图〈王制〉释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76.
④柏拉图.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8,397,540.
⑤孙晓云,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0:160.
⑥付洪,马超.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6):17-18.
⑦[美]菲办浦.劳动,玛丽-路易丝.毕肖普.胡建华,杨全德等译.生存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31.
作者简介:罗春玉(1990-),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