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养民
(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中秋节祭月活动的变迁
韩养民
(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原始社会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对天体中的太阳和月亮为标志。这种崇拜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反映。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秋节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中秋节也是生活在海外各地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他们是中外友好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汉文化影响,亚洲各国也有近似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形式多样化。尽管如此,这些风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中秋节;祭月活动;变迁
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展示民族习俗特色、传承价值伦理观念的文化平台。如果说春节是亿万国人至爱情感的最佳载体,那么中秋节就是他们汇聚亲情、友情、乡情的理想港湾。
中秋节是一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是月光的盛宴。每当节日亲临,人们考察它的历史,就会发现中秋节最具浪漫精神的是赏月、祭月、拜月活动,它在节日中影响大、时间长,值得追忆。
追忆中秋节,应从月亮的崇拜谈起。
远在原始社会,先民有自然崇拜,他们崇拜某些对人类最有影响的自然力,天体是人类最先崇拜的对象,特别是太阳和月亮。所以,有哲人说,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就是要让他们认识自然界本身。而先民对日月的崇拜,正是那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童真时代思想文化的反映,尽管这种认识距离科学还十分遥远。
由于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起因、变化都是充满好奇,并进行了臆测性的解释和拟人化的描述。作为天体的月亮被人格化,成了月神。
当历史进入殷周时代,昔日的日月崇拜,并没有烟消云散。人们从现实的功利角度出发,将有功于人类祖先,有功于自然的日月星辰等变成神,出现了日神、月神,并把原来人格形象化之神的崇拜习俗定型化、神圣化,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用来规定人的名分,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人们在崇拜太阳、月亮的同时开始了祭日、祭月的活动,年年祭祀,向它们表示敬意,祈求幸福,盼望得到恩施,这一活动在西周已制度化、礼仪化。
岁时节令与农业文明密不可分。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八月时值收成既定,果熟瓜落,“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在繁文缛节的西周时代,自然会出现顺应时节的礼仪。左丘明《国语·周语上》中有明确记载,周朝有“朝日、夕月”之礼,“夕月”就是秋祀,即秋分晚上在京城西门外祭月拜月。这时秋雨洗尘,云淡雾薄,月光皎洁,正是祭月的最佳季节。夕月之礼开中秋节之先河。
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秋节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上文所述,中国自古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俗,并将其作为“国之大节”。汉高祖得天下后第二年(前205)就下诏:“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于是恢复了对日、月、星辰等进行祭祀的礼制。当时,匈奴单于受汉文化影响,也祭拜日月。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率十八万骑兵,行程一万八千里封禅于泰山时,也没有忘记祭日、祭月之礼。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分裂,军阀割据,烽火连年,祭祀礼仪已渐成次要,所以《旧唐书·礼仪志》曰:“汉末丧乱,又沦没焉。”及至唐代,礼制作为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秩序的重要手段,受到各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开元年间,唐代礼制变革日臻完备,祭祀日月纳入吉礼范畴。在《唐会要·缘祀裁制》中,我们可以看到“秋分,祀夕月于西郊”的记录。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兵部尚书、判太常卿王起奏请礼神九宝玉时,倡导以圭壁祀日、月、星。显然,祭月、拜月的活动依然在传承。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唐代在祭月、拜月仪式中,赏月活动内容日渐丰富多彩。
唐代伊始,不仅皇家拜月,民间拜月习俗也比较流行。中秋之日,酷暑方退,天正高,月正亮,气候适宜,正是拜月、祭月的最佳时间。
不仅京城、中原地区拜月,西部边塞敦煌地区亦拜月。《云谣集杂曲子》中有专门的《拜新月》之词。敦煌文书第四五七八《婆罗门》是四首敦煌曲子词,主旨是咏月,反映的也是咏月风习。崔令钦《教坊记》中有《望月婆罗门》调名,而敦煌《婆罗门》中开头也都有“望月”一词,其中有一首唱唐玄宗时游月宫之事,“自从亲向月中游”,此词似为盛唐玄宗时少女们拜月时所唱。在敦煌曲子词中不独《云谣集》中有《拜新月》,就是《望月婆罗门》也与拜月风有关。
唐代少女盲目拜月之风大兴,她们中秋节拜月,七夕节也拜月。曾任杭州司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在《拜新月》诗中吟道: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雨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庭院无人,临风拜月,虔诚之心,真纯之情,惟妙惟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令人忍俊不禁。道士、诗人施肩吾《幼女词》也写道: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两首诗都是写拜月,堪称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
千百年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相互祝福,尽享天伦之乐,神州大地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祥和与祝福从每一个聚会、每一个角落传递到四面八方,那一个个温馨、团聚的中秋之夜,那一个个充满思念与祝福之夜,像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像一首不老的歌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像一条清幽的历史长河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淌过。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也是生活在海外各地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他们是中外友好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汉文化影响,亚洲各国也有近似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形式多样化。尽管如此,这些风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新加坡华人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他们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常常相互馈赠月饼,借以问候与祝愿。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吸引各地游客观光。入夜时分,华灯初上,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新加坡河畔曾矗立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
马来西亚人口2 010万,其中34%为华人,其首都吉隆坡是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地区之一,既有伊斯兰教节日,也有中国的节日。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超市内各大卖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节营造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往往举行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菲律宾节日也多,有圣周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而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届时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位于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有三大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过得很隆重也很热闹。但相比较而言,韩国重视中秋节,朝鲜重视端午节。韩国人重视中秋节,把它当作第二大节,韩语名称可音译为“韩佳字”,汉文名叫“秋夕节”,或称“秋文节”,它在韩国是一个庆祝丰收和感恩的节日,其感恩是用祭祀的方式来感谢祖先保佑喜获丰收。
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团聚、吃松糕、祭祖、扫墓、庆丰收等。中秋之夜,渴望亲人团聚、赏月是中韩两国共同的民俗。中秋节是在唐朝后期,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称“十五夜”意思就是“中秋的明月”。到了平安时代形成在宫廷边赏月边宴饮之俗,称为“观月宴”。人们围席而坐,一边赏月一边饮酒聊天,还有文人即兴赋诗,时称“和歌”,让大家点评。这风雅之举受到社会追仿,遂使八月十五赏月宴饮的习俗流传到中下层社会。
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习俗是祭月、庆丰收。祭月既是对自古就有的月亮信仰的继承,也融合进了庆丰收的内容,而且它主要是一种感谢上天佑助丰收的祭礼,这时月亮成为上天的代表。人们在月光朗照的地方摆上鲜花,供上刚收货的芋头、红薯、白萝卜、豆子等,用新粮做的食物如团子、馒头、年糕、米饭、面饼等,还有苹果、梨、柿子等水果。有的地方还摆上水酒,旁边放上灯笼。
中秋节祭月习俗已远播海外,走向世界。
The Change of Moon WorshipActivities in Mid-Autumn Festival
HAN Yangmi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
Ancestors worship nature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are marked with such celestial objects as the sun and the moon.This worship is a reflection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low level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For thousands of years,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worshipping the moon.The fullness of moon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infinite luck”and“happiness”.Therefore,the love,worship and respect of moon naturally becomes an extremely rich folk quintessence with human charm.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lso a traditional festival for those living in the overseas.They are the brid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friendship and also the communica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At the same time,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sian countries have activities similar to Mid-Autumn festival.Although it is the same as the Mid Autumn Festival,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stoms with various forms.Nevertheless,these customs have one thing in common:they are entrusted with people’s infinite love for life and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Mid-Autumn Festival;moon worship activities;change
K892
A
1672-2914(2015)01-0080-03
2014-10-21
韩养民(1939-),男,陕西蓝田县人,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和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