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人文与传播系,安徽 芜湖 241008)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闻评论》教学改革研究
张 伟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人文与传播系,安徽 芜湖 241008)
为了解新闻学及广播电视学专业课《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开设该课程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合调研数据深入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并据此提出了强化实践课程内容的渗透及加强校媒合作的建议及对策。
新闻评论;实践教学;校媒联合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集新闻采编和制作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近年来,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到、言论是否精辟,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因此,不仅传统的纸质媒体非常重视评论,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也都成了评论新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在各大论坛、微博、微信中,评论已成为主力军。新闻评论所呈现的这种新态势给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传媒企业需要大量更加专业、高层次的评论人才,而挑战则是他们对未来传媒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闻评论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过于抽象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为了应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满足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新闻评论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社会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本文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以了解新闻评论教学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可行性对策,以期为今后的新闻评论教学发挥一点理论指导作用。
《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所用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2009年第四版,丁法章著),主要内容包括:新闻评论的特点、分类、作用及功能,新闻评论的选题、立意、谋篇与布局,还包括一些常见评论类型的写作技法,共51个学时。为了了解该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对刚修完该门课程的2013级和2014级新闻学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问卷258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为96.9%。
调查内容涉及课程质量、课堂效果、学习收获及改进建议四大部分,共24个问题,为便于统计,全部设计为封闭性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一)课程质量
课程质量是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
(1)学习兴趣度及其原因。根据调查结果,10.4%的同学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37.6%的同学感兴趣,49.6%的同学选择一般,2.4%的同学表示没兴趣,特别不感兴趣的为0。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度不高或没兴趣,此比例占到52%。在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兴趣的选项中,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占44%。其次是“以后有实际应用价值”,占37.6%,而“与所学专业相关”和“该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分别占32%和1.6%。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兴趣度影响巨大。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程的实用价值和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占了69.6%,这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也非常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2)学习难度及原因分析。调查显示,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难,49.6%的学生选择比较难,23.2%的学生选择难度一般,认为该课程容易和非常容易的只占18.4%,可见,该课程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至于产生难度的原因,概念性强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再次是内容枯燥与实践相脱节。可见,授课老师应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尤其需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课程信息量。统计结果表明,有5.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提供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及信息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案例数量及课堂练习的数量不足,8.8%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不太适合自己。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所提供的新知识、新思想、信息量及案例数量和教材比较满意,但也要看到,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的是一般,这说明在课程信息量方面仍有可进步的空间。
(二)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多角度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讲授的速度与节奏、讲解的条理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教法的灵活及课堂组织的严密性。经过调查,有57.2%的学生非常或比较满意该门课程的讲授速度,31.2%的学生选择尚可,85.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条理性很好,96.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96%的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给予了肯定,9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法灵活,教学内容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启发性,97.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严密,只有15.2%的学生认为在作业布置和课堂练习讲解方面不太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课程学习收获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综合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该课程的实用性、与预期相比,实际感受的好坏、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只有13.6%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在学习收获方面,88.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面,5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在考研和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实用性;与预期相比,86.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习的实际感受要比自己预期的好。
(四)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本调查还从总体评价和改进建议两方面设计了问题,即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和您认为该课程最应该加强的内容。调查显示,63.2%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总体评价较好,23.2%认为自己学习的总体情况一般,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总体评价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该课程最应加强的内容,认为应加强与相关媒体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的占45.6%,认为应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的占37.6%,15.2%的同学认为应增加案例教学,认为应增加理论性教学内容的只占1.6%。从统计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迫切希望与媒体单位合作,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一)科学定位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选择以后有实用价值和所学专业相关性的所占比例之和为69.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很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虽然新闻评论是新闻、广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很多同学并不准备以后从事评论工作,再加上评论涉及政治,理论性又很强,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因此,要想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首要的工作应是正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应先向学生介绍课程性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要让学生明白新闻评论的旗帜作用是贯穿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即使只做报道工作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评论,学好评论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政治水平,还能培养我们敏锐的洞察力,有利于我们新闻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还是很有难度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概念多、理论性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也较高,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仍停留在老的教学模式上,理论性太强,实践操作训练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这就要求授课老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尤其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尝试构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制定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并加以实施,在平时教学中多运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手段,注重利用系刊、校刊、校报、校电台与网站等现有资源作为学生练手的平台,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迫切需求,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
(三)开展与媒体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从调查可知,加强与媒体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认为最应该加强的。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新闻评论的各种技巧与方法。但在现实教学中,学校与媒体之间交流稀疏、不深入,大多是请一些媒体的知名人士做做讲座。虽然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媒体现状,但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听了以后也只当经验之谈,并没有对学生产生真正的触动,也没有使学生的评论水平产生实质性提升。因此,笔者以为各高校与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应更加深入,不能流于表面,应进行一些更加实质性的合作。例如,与相关媒体单位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让学生定期到实习基地去参观,或者定期输送一部分教师和优秀学员去实习或兼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现阶段媒体工作的重点与方向,还可以让学生对新闻评论有一个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例如,学校与相关实习单位共同创办刊物或评论栏目,由媒体工作人员、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按照现实运作机制运营,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发挥。
[1] 唐颖.高职院校新闻评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学·管理,2013(1).
[2] 陈小波.互动式网络课程的建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G420
A
1674-8883(2015)14-0028-01
基金项:本论文为2014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新闻评论》教学改革研究”
张伟(1982—),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人文与传播系教师,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