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艺术赏析——项羽的六个反常

2015-02-28 03:01朱喜红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项伯鸿门宴项羽

◎朱喜红

“鸿门宴”艺术赏析——项羽的六个反常

◎朱喜红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序幕,是刘项集团之间的第一次风云际会。作者以神来之笔描绘了这个历史上最大饭局的前因后果,塑造了情态各异、性格迥然有别的不同人物,特别是项羽这一艺术形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项羽是鸿门宴的主角,也是这出戏的总导演,因为他有绝对的话语权。根据刘项集团双方的实力对比,读者或者揆情度理或者先入为主都能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这出戏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充其量也只是项羽一个人的独角戏。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在鸿门宴的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项羽的主人、主角和导演地位被逐渐弱化和淡化,权力和尊严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终反主为客,局面失控,听任事态自然发展,甚至被人牵着鼻子走。鸿门宴的结局大出读者意料之外,这与项羽在鸿门宴中的六个反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是项羽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时“大怒”的神态。

从常理来看,项羽应该“大笑”或“大喜”才对,因为秦帝国灭亡之后,天下大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昔日的盟友已经变成了冰碳难容的对手,双方分道扬镳只是个时间问题,此时此地,能意外地抓住对方的把柄,无疑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如果就此发动进攻,既能在政治上做到“师出有名”又能凭借兵力的绝对优势以强胜弱,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项羽“不喜反怒”的反常情态只能说明他胸无城府,政治态度暧昧,军事目标模糊,发展方向不明,尚不具备驾驭全局的领袖气度,缺少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这就预示着历史的发展充满了诸多变数,不宜早下结论。

二是轻信项伯,轻易改变初衷。

项羽和项伯同祖同宗,项粱死后,项伯成了项氏家族中与项羽血缘上最亲近的长辈,亲厚和倚重自在情理之中。人性的优点可以使血缘关系变得坚不可摧,人性的弱点也可以使这种关系最不可靠,甚至不堪一击。关键时刻,项伯无视家族集团利益,公然出卖情报给刘邦集团的智囊人物张良,又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由左尹到间谍的身份转变几乎在旋踵之间。对如此重大变故,项羽一直蒙在鼓里,既不做例行公事性的询问,也没有下意识的警惕,更没有向下通报这天字第一号的泄密事件,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草率答应项伯的私下请求,轻易改变既定方针政策。正是这个萧蔷之祸为历史之变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

三是不经意间出卖了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情报人员曹无伤。

曹无伤并非项羽有意安插在刘邦阵营中的眼线。也许他对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根本瞧不上眼,也不看好他的将来,而对力能抗鼎,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项羽心仪不已。但机缘不巧,错投在刘邦麾下,心有不甘,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没想到项羽在这一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邦处心积虑、见缝插针地发展间谍,项羽对送上门来的情报人员不但没有投桃报李,也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弃之如敝屣,在刘邦巧舌如簧为自己辩解之下,项羽捉襟见肘毫无担当地委过于曹无伤,这无异于送了曹无伤的命,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曹无伤是个悲剧人物,但是曹无伤的悲剧其实是项羽自己的悲剧。

四是项羽在安排鸿门宴的座次时厚此薄彼,不合常规。

“项羽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侍。”按照主客关系,这样的座次也可以说差强人意,但按照君臣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则显得不伦不类,让人颇费斟酌。项伯官居“左尹”之职,但在整个集团中既不能独挡一面又不能参赞军机,除了姓项之外别无优势,像范增这样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屈居其下,岂非咄咄怪事?鸿门宴属于国宴级别,而不是项氏家族的日常宴会,应当突出项羽至高无上的君主地位,这种有悖君臣伦理的座次安排,一方面说明在秦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国家权力真空,改朝换代在即,作为最有实力夺取天下的诸侯首领,项羽的家族意识根深蒂固,国家意识十分淡漠;另一方面说明已经没落的六国旧贵族由于思想严重僵化,道德十分迂腐,无力担负起建设新兴国家的责任。

五是项羽对于范增和项庄的自作主张始终不置一词,听之任之。

这要从项羽的性格说起,兼代分析一下他的心理。项羽一生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嫉恶如仇,又恩怨分明,他除了把秦王室当成罪不可赦的敌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外,其他的人只要不对自己构成威胁,他皆不屑一顾。刘邦此时固然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但罪不至死,何况杀鸡焉用宰牛刀?只要自己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让他死上好几回。项羽此刻的反常是正常,虽然他没有下令杀死刘邦,来个釜底抽薪,但并不代表他希望刘邦活着,至少他会认为刘邦死了并不比活着更糟糕。范增和项庄两人的双簧他肯定心知肚明,只是装作不知,静观其变罢了。当项庄舞剑志在必得时,没想到堡垒从内部被攻破。刘邦命悬一线,项伯挺身而出,舍命相救。原来是经过范增精心策划、想出其不意排除异己的一场突然行动却变成自家人之间的生死对决,情势既可笑又可叹。项伯和项庄一老一少,无论是功力还是剑术都不在一个量级上,几个回合之后胜负立判。可是项伯铁了心要保护刘邦,所谓一夫拼命,十人莫当,再加上项伯投鼠忌器,使看似将要到手的胜利可望而不可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樊哙闯营是整个事件的转折点,张良的神妙擘划和樊哙的忠诚义勇,配合默契无间,丝丝入扣,客观上扭转了颓势,让刘邦死里逃生,躲过一劫。这大概是项羽所没有想到的,也不愿去想的,这一点很符合他的性格。

六是项羽对刘邦的不辞而别漠然处之,不予追究。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刘邦来说太智慧了,对项羽来说则太不公平了。在前面三个回合的较量中,项羽屡屡受挫,一被刘邦诘问,二被自家人搅局,三被樊哙责备,可以说颜面尽失,威风扫地。这哪里是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万人敌”的风格?就这样让刘邦轻描淡写搪塞过关,岂不太便宜他了?退一万步来讲,前面的一切皆可既往不咎。单就请客吃饭这一点看,主人给足了客人面子,客人却一点面子也不给主人,不辞而别,宴会还有什么意思?如果不是心怀鬼胎为什么要逃跑?命令他回来问问清楚也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可惜项羽不这么想,他仍然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邦这一去等于纵龙入海,放虎归山,机会对他也只有一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眼看着项氏事业付之东流,亚父范增痛心疾首,口不择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句话竟然一语成谶,不幸言中。

有学者认为:“鸿门宴”是历史上最大的饭局,因为它是以整个天下为代价的。这句话很有哲理意味,但笔者更愿意把它比作一出大戏。由于导演设计不到位,主角的演技欠佳,与普通演员之间貌合神离,甚至各行其事,导致这出戏一开始就演砸了。刘邦在导演项羽眼里不过是一个边缘化的演员,但他却是天生的演员,具有上佳的演技。他尽管是被动接受角色(配角),但主动表演,淋漓尽致。虽涉处险境,九死一生,却能化险为夷,成为最大的赢家。偶然发展了自己的情报人员,锻炼了自己的队伍,清除了隐藏的内奸,特别是亲眼目睹了项羽集团内部君臣离心,矛盾重重的状况,对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有了充分认识,做到了知己知彼,为后来争夺天下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项羽本来有许多机会,成功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由于他的草率简单,所有的机会皆稍纵即逝。人活的简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大人物例外。项羽的六个反常表现了他性格上的诸多弱点,许多弱点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作为主人、主角和导演,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随意作为,以致错失良机,养虎为患,铸成大错。

总之,鸿门宴出人意料的结局让胜利者和失败者同时进入到了倒计时,历史重新洗牌。王朝更替,谁将胜出,结果不言而喻。

(朱喜红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744699)

猜你喜欢
项伯鸿门宴项羽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梦遇项羽
“鸿门宴”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