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学习滞后生形成的原因及心理特点

2015-02-27 08:56周家定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教学质量学科

周家定

【摘 要】 学生的数学心理辅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我们已对学生心理辅导积累了一些探索,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对象的不同,必定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完善。了解学生滞后的心理特点,搞清楚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制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改进我们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关 键 词】 高中数学;滞后生;心理特点

数学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最基础的抽象学科课程,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素养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在基础教育及生活中有着极其中重要的地位,其改革处于课程改革的前沿。多年来,广大的数学工作者在探索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品味数学文化,是每位数学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学生中始终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没有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渐成为数学学科中的“差生”,甚至有少数学生因数学学习跟不上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学习,直至全面崩溃,成为我们教育的失败者和牺牲品。据调查,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现状满意的占23.5%;对数学学科有兴趣的占48.0%;上数学课感到高兴的占18.7%;对自己感觉数学学习没有进步或退后的占79.9%;认为数学学习困难和较难的学生占88.2%;在学习掉队的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数学学习首先出现问题,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而成为“差生”的。再看近几年的数学高考成绩,其平均分文科在60分左右,理科在80分左右,尽管是选拔性的考试,平均分如此之低,也是令我们数学老师汗颜。这些数据使我们看到,目前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严重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搞好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高中数学滞后生的心理特点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都会产生学习滞后生。所谓滞后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是针对班级或学校的整体平均水平而言,也可以是针对教学大纲要求或高考而言,指的是数学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其中包含数学学习差的学生(即学困生)。这些学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的心理现象。由于数学成绩不理想,对未来的学习缺乏信心,看不到未来,在人前抬不起头,感觉教师、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害怕交往,畏惧失败,学习上不敢问,不想问,学习效率低,缺乏主动和创新精神,容易形成自我封闭。长此以往,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出现一些行为偏差。

(二)依赖心理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好坏主要看教师,已习惯了教师把知识“传授”给自己,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总是依赖于别人给以帮助解决,不能充分发挥个人学习的整体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学习数学时,常常反映出依赖直观,解题时总想有现成的公式或结论,学习数学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常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我们常说“会道者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斤铁棒打苍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根据高中数学难的特点,教师不应让学生产生“等”的借口,应教会学生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并继续强化。特别说明的是,当前指导学生消除依赖心理,自主生成的重要方法,不论多难多苦都应该坚持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厌烦心理

由于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没有感受到数学的美,认为学习数学枯燥乏味,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表现出学习上无动力,没有学习的具体目标,对学习数学、完成数学练习均采取应付的消极态度。因厌烦数学而影响其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考试成绩不理想,继续发展下来,会导致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因此,为避免厌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日本学者佐藤正夫在《教学论原理》一书中指出,“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智力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发展知识、技能具有决定性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学生“动”,“动”不仅表现为“口动”“手动”,主要在于“动脑”,开启学生心智,点燃思维的火花,把时间还给学生,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口、手、脑”联动,在方法指导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让学生自己感悟做学习“主人”的幸福,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喜欢数学课,从而消除厌烦心理。

二、产生数学滞后生的原因辨析

一个学生成为滞后生,有必要性,也有其偶然性,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看,第一是教育的体制问题。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都采取班级授课制,每班45人左右,有的甚至每班有七八十名学生或更多,就算是入口差不多,学生学习基础相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有所分化,产生滞后生在所难免。第二是评价机制的问题。尽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共识,但我们的教育职能部门以及学校及教师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必须考虑每一届学生有多少升入大学,这在目前仍是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教师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想去关照“他们”,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及难度造成的。数学具有科学和技术两重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其思维的抽象性、严谨性、多样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归纳想象能力。另外,高中数学的学科内容设置,虽然经过多次修改、调整,还有部分内容显得偏难,是否完全适合高中学生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第四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状况。尽快一再强调要面对全体学生,但在课堂教学中,在操作层面上、从理论上说是不可能的,只能面对大部分学生,还有一小部门呢?他们就是不久的将来的滞后生。第五是教师观念陈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回归到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上来,改变重教师讲轻学生学、重进度轻落实、重优生轻学困生、重智力开发轻情感投入等观点。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揭示数学发展规律,展示数学结构特征,突出合情推理,重视原理数学,把应用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数学文化水平和数学素养。

三、滞后生学习意志力薄弱

许多滞后生缺乏毅力,坚持性较差,自控能力不强,耐挫能力弱,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遇难而退。

学生感言:忧者,深思熟虑而不敢暂忘;惧者,临事惶惑而莫知所措,这是我常会遇到的心情,我告诫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都要失败,但再怎么失败也要更加的努力。坚信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奋斗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我是一个没有数学天赋的人,但我乐观,即使我要走很多弯路才能达到彼岸,但我想:沿着别人的足迹走,总是留下自己的脚印,而弯路却可以赋予人们走捷径的经验。痛苦和悲伤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这句话是我学数学最大的体会。因为数学给了我痛苦,但更多的是力量。没有体会过数学学习的乐趣,也不会感受到她给人心灵带来的充实。

总之,学生的数学心理辅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我们已对学生心理辅导积累了一些探索,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对象的不同,必定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完善。了解学生滞后的心理特点,搞清楚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制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改进我们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向明康. “后进生”心理分析及对策[J]. 青春期健康,2014(3).

[2] 关佑章. 后进生答问的心理因素[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

[3] 聂占兵. 转化后进生策略谈[J]. 甘肃教育,2014(16).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教学质量学科
关于山区高中班主任专业能力访谈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