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涛
翻过去年年底,曾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出现过的一种现象,在我国一些省市也上演了——江苏、河南、青海等地,均出现了用新鲜牛奶“喂猪浇地”、“倒奶杀牛”的情况。
这种荒诞现象发生的原因是,进口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奶源过剩;同时,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也萎靡不振。对此,1月8日,农业部发布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力争做到不拒收、不倒奶”。对正陷入困境中的奶农来说,这似乎是一场“及时雨”。
在江苏丹阳市,1月9日,即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的次日,市农委约见了当地龙头奶企及几户奶农,结果是“该乳企表示愿意继续收奶直到2015年6月份”。
效果算得上立竿见影!面对奶农所遇到的困难,政府反应及时,企业又配合迅速,奶农很快得救,这当然是令人振奋;但一“谈”就灵,见效如此之快,又不免让人心生担忧。
奶企拒收鲜奶,是他们愿意这样做吗?假如生意好,他们抢购奶源还来不及,哪里会拒收。况且,该乳企与奶农之间也没有签订过合同,拒收并不存在违约问题。如今,政府用行政手段协调本来已经产能过剩的乳企继续收购鲜奶,看上去是解决了奶农“卖奶难”问题,但这样一来,企业过剩的产能怎么办?
因此,丹阳政府的这一次“协调”,实际上是在消化掉上游原材料过剩产能的同时,又增加了下游成品的产能过剩。 诚然,加工之后的牛奶,保质期要长一些,浪费可以被延缓,但与原材料的过剩相比,成品的过剩,又增加了加工成本、包装成本等,实际上浪费更大、损失更多。
当然,并不是说政府不该出手,只是方式方法值得商榷。
笔者看来,最好是能撬动市场的力量,对奶农进行间接救助。比如,政府可以从整合牛奶产业链的角度入手,帮助奶企“找市场”,通过下游需求的增长来拉动对上游鲜奶的需求。再比如,可以动员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向奶企下订单,再将成品奶送到贫困地区、学校等,政府再对这些机构进行适当补贴。这样,补贴的是牛奶的买方,而不是直接帮助生产者。如此,就不会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约谈”那样造成新的浪费,也能让经营者增强为自己经营行为承担责任和风险的意识,引导市场的参与者变得更加成熟、经营更加健康。
此外,政府这种“直截了当”的救助方式,很容易给市场主体造成一种错觉——“出了事,政府会管的”。这么一想,经营者便很容易对政府的救济产生依赖感。长此以往,市场主体永远不会“长大”,相应地,政府的救济包袱却只会越背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