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巧燕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幼儿园)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得的研究
冯巧燕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幼儿园)
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孩童时期好奇心强,爱模仿,愿尝试,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效果最好,这一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被儿童深刻记忆,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因此,早期教育更应该注意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为幼儿基本素质的发展服务,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从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得的现状、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得的对策几方面对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习得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指导方法;教学理念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常规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使幼儿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好幼儿时期生活的常规习得教育,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1.指导目的方面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指导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够快乐地成长,能够适应社会给予幼儿的挑战。而现如今,在生活常规的指导中,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重教轻保模式,一贯采用学校制定的规则。而我们希望教师一般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中,通过辨别幼儿的个性和差异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分别对待并针对个人特长来培养,使幼儿真正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特点。
2.指导方法方面
在幼儿生活常规的习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在生活常规习得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模拟法:通过让幼儿看老师的动作从而能够真切模拟。
(2)兴趣教育:通过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够将行为动作教育贯穿于幼儿的兴趣中,让幼儿能够很好地掌握礼貌和洗漱等行为。
(3)鼓励法:通过对幼儿进行表扬使幼儿树立信心。
(4)个别教育法:针对幼儿不同的状况,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3.家长参与方面
在幼儿生活常规的习得中,教师要和家长达成共识。一些生活常规的习得比如说饭前便后洗手等习惯的培养,家长要和老师事先打好招呼,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监督来使幼儿形成这些基本的生活习惯。而我们在幼儿园看到的情况是:班级管理比较封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够及时,并且沟通仅仅是表面上的交流,做不到心灵深处的沟通。
1.指导目的不明确
生活常规指导目的的设置主要是为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但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教师却没有明确这一目的。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了解的是合理的,一味地按照自己所想去教育幼儿们。在这种情况下被持久教育,使幼儿受到约束,不利于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增强。另外,教师以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进行自我定位,而幼儿处于低一级的程度,这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2.指导方法不合理
在幼儿园中,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只是单纯地使用学校的规则,并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为了对幼儿进行管理,一般教师总是采用约束的手段来对幼儿进行控制,这种方法泯灭了幼儿的天性,使得幼儿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家长参与不规律
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但是目前幼儿园教师为了迎合家长重视成绩这一心态,而盲目地一贯不重视对幼儿常规生活的指导,而是每天跟家长汇报孩子学到了哪些知识,取得了哪些成绩。这样孩子们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标越来越远。
1.幼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教师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幼师的一些错误观念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教师总是认为生活常规习得就是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课堂上,总会听到教师这样的话语:“做好”“不准说话”“不能”等。在教师心中,只要能够约束幼儿遵守学校规定的制度或者行为习惯,比如洗手、吃饭、如厕等,就是培养到位,殊不知这样的理念会将幼儿带入不良的生活环境中。
2.幼儿个体存在差异和个性
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是由于其有着不同的遗传基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背景,幼儿的心理、生理均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有的幼儿性格孤僻,不善于和朋友交流沟通及表达,而有些幼儿则天性乐观积极,交友广泛。因此,要想真正把幼儿教育好,需要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幼儿园管理不严明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常规教育,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教师没有提醒纠正。幼儿园的管理对幼儿的习惯养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幼师的职业素养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仍过于疏松和分散,不够严格。幼儿园领导为了能够扩大招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过分重视知识而不是生活常规习惯的养成。
4.家长配合不够积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关系到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家长总是在心里坚守着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与家长无关,更加不用说对孩子进行生活常规能力的培养了。家长对学校的不配合,导致家校反馈脱节,在家里的生活常规培养中断。
1.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
给幼儿营造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参与常规管理。在培养过程中,老师在最初的时候可以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进行一段时间后,对于接受快并能按老师要求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幼儿,老师必须给予鼓励,并让这样的小朋友做“小老师”,代替老师做组织者,这样既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幼儿如果喜欢他的老师,就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老师和幼儿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幼儿才能顺利地完成。否则幼儿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会影响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
3.重视情境导入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只是表面的、具体形象的,所以空洞的说教对幼儿是无用的,幼儿喜欢接受老师亲切的、拟人化的语言,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利用儿歌、小故事、游戏等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常规。
4.良好生活常规培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
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幼儿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至关重要。
(2)生活常规目标适当合理
教师对常规目标的设置要合理适当,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习惯以及通过对幼儿身心的了解制定出幼儿能够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设置过于大的,幼儿承受不了的,或者难实现的。能够将生活目标真正设置得合理恰当,这是对幼儿培养最关键的一步。这样不会使幼儿眼高手低,难以进行。
(3)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将游戏、玩乐贯穿到对幼儿的常规教育中,让他们在快乐的玩耍中收获技能和本领,增进幼儿和教师的感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另外,儿歌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幼儿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常规贯穿在儿歌中,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践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4)鼓励教学与监督相结合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在遵守常规方面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醒,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要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表扬、监督,使幼儿清楚地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有利于形成良好习惯。
(5)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教师要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特别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和家长沟通,或者通过家园联系册向家长说明家园配合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老师一起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常规。
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想真正实现幼儿的生活常规习得,需要幼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必须保持耐心,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技巧,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到培养共识,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发展空间,保证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使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1]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赵静.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09(09).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