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琴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大声说
陈芳琴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在探究活动中,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果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且是科学探究的总目标之一。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信息的交流,可以促进课堂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体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开展交流活动,提高交流的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低年级是发展科学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
1.教师的语言要准确
科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注意说话有根据,尽量不说“可能”等没有依据的话,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比如,有些教师会把熊猫幼崽说成小熊猫,把蚂蚁有三对足说成三对脚,把昆虫的口器叫做嘴,把鲸称为鲸鱼……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学生在实验室里养了蚕,每天喂食、观察,每次有了新的发现都会告诉老师:“老师,我们的蚕怎么不动了,是不是在睡眠?”“可能吧。”老师心不在焉地回答。“老师,我们的蚕的背上有两个小黑点,是不是用它看东西?”“可能吧。”老师也不知道。“老师,我们的蚕背上又有了两个月牙一样的黑点,这是什么?是不是眼睛?”“可能是的。”老师都不知道学生在指什么。像这样,教师就浪费了很多教育学生的时机,学生也错过了许多养蚕过程中的精彩。如果换一种回答方式则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老师,我们的蚕怎么不动了,是不是睡了?”“我们可以把这条蚕做一个标记,等放学的时候看看它有没有移动过。明天还可以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我们蚕的背上有两个小黑点,是不是它的眼睛?”“蚕有眼睛吗?那好,我们可以去网上查查这到底是什么。”“老师,我们的蚕背上又有了两个月牙一样的黑点,这是什么?是不是眼睛?”“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个黑点和上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形状是月牙样的,有什么用呢?以后还会变成什么?能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蚕的一生的知识来推测一下吗?”在与学生对话中,教师要有耐心,静下心来说之前先想一想,尽量能准确地说,即使真的不知道,也要给学生指出明确的探寻方向,而不是敷衍了事。
2.教师语言要简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水珠从哪里来》一课,学生观察到了杯子外壁出现的水珠,推测水珠从哪里来。生:“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师重复回答:“哦,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教师重复学生回答,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造成听觉疲劳。长此以往,学生不再听同学回答,觉得只要听老师再说一遍就可以了。如果教师能追问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其他同学呢,有不同意见吗?”都是比较好的应答方法。当然,一些重要观点教师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可以简略地板书或者出示一些图片和文字加以说明,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认识木头的教学环节学生举例木头在生活中的用途,在学生说的同时或者说完后用图片把木头的用途再次展示会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3.交流指向要明确
学生交流是以教师提出的探究话题为导向的,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应该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比如《蜗牛》一课,“观察蜗牛后你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发现很多,往往要经过进一步的梳理才能回答,回答时还容易丢三落四。如果分成几个小问题来回答会更好。“蜗牛的身体有什么明显特征?蜗牛的头上有什么?碰一碰蜗牛的触角有什么发现?碰一碰蜗牛的身体有什么发现?”在《摆的研究》一课,“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会说:“摆动快慢与摆长、摆角、摆锤、摆幅有关。”这时教师可以追问:“摆动快慢和摆长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把一个大问题划分成几个小问题,问题的指向性会更加明确,学生发言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回答也更全面准确。这样的问题也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时,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就不用小心翼翼地看教师的脸色来判断自己是否回答到了教师的心坎上,只需要真实地把自己的想法组织好回答出来就可以了。
在科学课一开始或者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爱动的性格,让学生参与游戏或者用一些学生喜爱的视频和动作使学生更敢于发言。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师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玩一玩“抢占圈圈”的游戏,随着圈圈越来越小,学生站在圈内越来越挤,有学生被挤出了圈圈。这样的游戏既让学生活跃了身心,也利于理解空气还能占据空间的教学难点。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引发思考。像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看看老师今天穿了什么,学学小猫钓鱼的游戏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为学生打开言路,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富有乐趣的学习氛围,自然就想说,愿意说了。
在教学《校园的树木》一课时,在活动开始前学生已经明白了他们的观察目标:观察一棵树,比比谁发现得更多。上课开始,学生就学习使用工具放大镜和软尺,接着观察就开始了。拿着纸笔,有着各自的目标,开始仔细地观察校园的树木。10分钟过去了,回到教室,每个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我看到了蚂蚁。”“我看到了树干。”……学生说得很热闹,但是说得很空洞,没有具体的内容。镜头回看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看到树上有蚂蚁,当他们找到了树上的蚂蚁就非常开心,马上转移视线去找另一个目标,很少有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去观察蚂蚁在树的哪里,在干什么;树上的树叶有很多,但是学生不知道观察树叶还可以看树叶在树上的分布、树叶的形状等;观察到树上有树瘤,但是也没有具体看。学生没有进行细致的观察,当然在交流时不知道说什么了。
在每次观察前,教师要做好功课,把学生要观察的要点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梳理一遍要观察的现象,对复杂的内容还可以提前分好工。仍然是《校园的树木》一课,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就帮学生分好工,一位学生主要观察树干,一位学生主要观察小动物,一位学生主要观察树叶,一位学生主要观察果实等。观察前做好指导,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和交流,学生在交流时有内容可以说,自然语言表达的内容就丰富了。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不仅提供了完好的小灯泡给学生观察,还另外提供了一个剪开金属螺纹部位的小灯泡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对灯泡的了解就更全面,发言时自然就很容易。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白糖的变化很多,但是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白糖在加热完成后的变化,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全在学生焦急的等待中被忽视了。如果教师在加热前提出要求,分成加热前、加热时、加热后三个阶段去观察,或者更进一步细化到加热前、加热1分钟后、加热2分钟后、加热3分钟后……加热后去观察,学生就能清晰地认识到白糖加热过程中的整个变化了。只有提高观察效率,学生在交流时才能言之有物。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也发现,每次举手的同学总是那么一些,即使举手的学生多了,也不能每人都发言,到了高年级不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很不均衡,所以教师可以提倡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人人发言,尽量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小组内下发发言情况表,由学生轮流记录每节课每位小组成员的发言情况,每次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进行轮换,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后再淡化情况记录。这样,小组内每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倾听组员说的同时,学生也能思考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的观点和我的有什么不同,哪些是我也要说的,即使不会说的学生听到其他同学说后也能照样说一遍,长此以往,也就会表达了。当小组成员有了不同的意见后,便更能及时进行辩论,迸发思维的火花。在小组内先说,然后在班级里说,学生已经有了说的经验,自己的想法成熟了,也能让内向的同学克服胆怯的心理,勇敢地再说一遍。而原本一些没有想法的同学,经过其他同学的提醒,也能受到启发,找到自己的共识或疑问。为了避免有些小组内出现“一言堂”(这种情况通常在有优秀学生的小组更容易出现),在小组讨论之前要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对不喜欢动脑筋发言的同学可以重点关注,适当提示,让学生人人能言。
对于课堂上进行的一些鲜活的探究实验,学生往往发言积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一些课后实验,学生就不容易表达清楚了。比如《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生都种了植物,但是由于植物的生长周期长,在交流时往往已经忘了上个月甚至是上星期发现的实验现象了。所以在这种长时间课外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做好科学记录。可以用图画或者简单的文字对植物的变化进行记录,交流时学生看了自己写的或者画的,就能想到要说的内容,也就有话说了。
在观察中进行记录,还能使学生的表达思路更清晰。例如《点亮小灯泡》一课,学生找到了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可是往往说不清楚方法。在探究时先找到点亮小灯泡的方法,把点亮小灯泡的方法画下来,学生在交流时就很容易讲清楚哪个接在哪个上了,即使没有点亮小灯泡,也能很快发现哪里出现了问题。通过画一画电路图,为进一步理解电流环路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实验中做好研究记录,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让学生言时不忘。
科学课还可以结合其他课程共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观察大树后可以结合语文课的日记形式,让学生写一篇大树的观察日记;在观察蚂蚁后,可以结合美术作业,画一画有趣的蚂蚁;认识各种材料后可以结合社会实践课调查这些材料的制造方法和用途;在学习《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前先在劳技课上做一把小秤用于感受空气的重量;学完《动物的生命周期》可以出一张知识手抄报详细描述蚕的一生……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其他课程一起开展这些活动,能起到促进发展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发言情况评价表”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记录自己在科学课上的发言情况,包括发言的次数,大约发言时长,对自己发言的满意度。学生在每节课后都能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不断进步。每过一段时间教师检查学生的“发言情况评价表”,选出优秀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同时表扬,给予奖励。学生认识到与同学的差距,有了前进的方向,自然能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学生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在长期不断的训练中养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坚持不懈,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科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勇敢地大声说。
吴金涛.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4).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