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童蕾
让肢体语言成为学生的“助听器”
——小学低年级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 童蕾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能力对于一个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项必须具备的第一基本能力。要想让孩子真正的热爱音乐并在音乐中寻找到乐趣,听觉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听觉能力音高概念节奏感觉肢体语言
听觉能力对于学习音乐而言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更是流动的时间艺术。音乐的呈现是以音符的流动附着时间的流动向我们逐一呈现的。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捕捉音乐流动的过程。音乐在流动中逐一向我们呈现出不同的音乐信息:音乐的旋律有何特征;音乐的节奏有何特点;音乐的速度快还是慢;音乐的力度弱还是强;演奏的乐器有何变化,等等。这些音乐信息又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敏锐的听觉能力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一捕捉到这些信息的。不能完整地捕捉到这些音乐信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那么音乐的美感就无从谈起。
但从笔者多年的听课观摩中发现,现在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忽视这一点,大多数的音乐课还等同于唱歌课,一堂音乐课下来除了教会学生唱歌之外,学生不能形成综合的音乐能力;教师们的教学也往往只关注歌曲本身,而忽视了“歌曲也是音乐”这一音乐本质,经常会让自己的歌曲教学显得手段单一、形式单一,从而导致音乐课堂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换而言之,如果教师能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把“唱歌课”上成“音乐课”,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知晓听觉能力在音乐中的作用,那么就算是简单的歌曲教学也能很好地让学生的听觉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锻炼。
音乐的听觉能力培养中音准是一项看似简单却又十分艰难的任务。音乐中所有流动的旋律都是由一个个分散的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有规律的组合,如果听不准声音的准确高度也不可能唱准歌曲,更听不出音乐中的旋律的美感。解决音高感觉(音准)问题许多老师比较惯用让学生跟琴模唱,当然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这样的做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略显枯燥。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动,喜欢游戏,我们为何不在游戏中渗透音高培养的技巧呢?
当我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上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小朋友认识“1”和“5”这两个音。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两个纯五度音是最容易唱准的,这或许和很多乐拉弦乐器的定弦有某种关系。认识“1”和“5”不仅是要认识这两个音符,还要非常熟练地唱出它们的唱名,并且在钢琴的帮助下让学生听辨模唱这两个音的音高。当学生能熟悉唱并准确地唱出后,我会在投影里出示和这两个音相关的柯达伊手势图(“1”对应拳头手势,“5”对应拇指在上小指在下的手掌直立手势),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手势图的图形特征并跟琴演唱“1”和“5”这两个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两个音高带给自己的形象感觉去匹配他们认为合适的手势图,结果出奇地一致!因为他们觉得“1”的感觉很坚实,感觉更有力量,很像拳头。于是我再让学生用手势和音符打招呼并用唱名呼喊这两个音,并强调:一定要唱到各自的高度,否则相应的音符不会答应(老师做音符的回声,在钢琴上弹出这两个音以便校正和比对)。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角色表演,两组分别扮演“1”和“5”,另外两组分别比划“1”和“5”相对应的手势并唱出相应的音高;当他们唱出音高后,教师在钢琴上进行比较,如果手势组唱的音高是准确的,那么扮演音高的学生就要唱出相同的唱名和音高去答应他们。用这样的手势很容易就能让学生掌握七个基本音级的音高走向,因为动作记忆属于形象记忆,很适合低年级学生。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符是音乐的血肉,不同的音符按照不同的长短有机组合在一起便有了旋律,便有了音乐。音乐能力的培养中节奏感觉的培养绝对是不可忽视的,节奏就好比音乐中的“规矩”,没有“规矩”何来“方圆”?但是在很多教师的眼里潜意识地觉得节奏仿佛和听力无关,似乎只有听辨音高、听辨音色、听别音程和和弦等才属于听力的培养范畴,所以在我们所观摩到的音乐课里,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训练节奏时都会不自觉地预先出示节奏记号,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节奏记号拍打或者念出具体节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完全是看着念、被动念,耳朵在里面发挥的作用很小。事实上节奏作为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时候是需要用耳朵用心去听辨的;特别是在单位拍里出现长短不同的音符组合的时候,听力的训练就显得异常重要。而这些能力的具备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歌曲教学及欣赏教学的成功与否。当然,用眼睛观察认识区别不同的节奏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方式,但是要把听觉的结果对应成我们所看到的节奏型,这必须要通过听觉的训练。
学习和养成已经成为课标的要求,音乐课堂不能再是简单的热热闹闹、蹦蹦跳跳了,在热闹的背后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色,要让孩子们在有音乐性的音乐课堂上获得音乐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要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充分体现“音乐性”,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