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夏霞
用“三力”全力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夏霞
数学新课标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日渐强调,其中“观察力”、“倾听力”、“操作力”的加强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如何从“三力”出发来打造高效课堂进行了探讨。
观察倾听高效课堂思维能力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如果菜地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长多少米?”把这样一道题交给学生,生动的数学课堂就开始了。有的孩子快速读题,提笔就写:8+5=13(米),13×2=26(米)。写好题抬起头,得意地看着我。有的孩子一字一句慢慢读完,突然恍然大悟,暗喜不已,奋笔疾书:第一种,8×2=16(米),16+5=21(米);第二种,5×2=10(米),10+8=18(米)。还有的孩子写了一半,突然皱起眉头开始思考,笔头迟迟不敢再动……站在讲台上的我看着神态各异的孩子们,心中有喜有忧,但更多的是思考。
讲到数学课堂,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使用,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生动、更有趣、更具挑战性。那如何才能真正解放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学生拥有一双具有观察力的双眼,相信能为他的学习增添不少光彩。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力比较强的学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事物的本质,抓住重点,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擦亮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方面——
1.观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想观察、愿观察,才能起到观察的真正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练习:126÷9、162÷9、216÷9、261÷9、612÷9、621÷9。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然后让他们进行一定的观察,发现了什么?在学生的集体讨论之下,发现只要组成的三位数相加的和是9、18或27,那么这样的三位数除以9的结果一定没有余数。通过这个发现,让学生自己举例类似的三位数除以9,再一起研究一个数除以3结果没有余数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观察的兴趣。
2.观察顺序的引导。一定的观察顺序,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快速有效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常用的观察顺序有横着观察、竖着观察、从中心向周围扩散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观察等。合理的观察顺序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的方法,就小学生而言,就是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具体的我们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训练——
(1)用心观察,圈出关键。观察要做到用心,通过一定的分析,能找出解题的关键。比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5米。如果菜地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长多少米?在这道题中的关键有两处,一处是“一面靠墙”,另一处是“至少”。只有细心观察的学生,才能找出这道题的关键,并让其养成将关键圈出的良好习惯,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正确解题。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观察要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找出异同,抓住关键,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从条件想起”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两道题:①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红花有多少朵?②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少7朵,红花有多少朵?在出示题目之后,先让学生进行读题观察,找出这两题的异同点,进行一定的分析后说说解题思路。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一下能区分两题的不同,进而进行正确解答。可见,对比观察有助于学生根据异同快速解决问题。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擦亮孩子的眼睛,让孩子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将所听、所学融入心中,真正做到将知识掌握于心。叫醒孩子的耳朵,训练孩子的倾听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需要我们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其中两种形式的倾听在课堂中尤为重要。
1.师生倾听。“彼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若只是默然听课,老师便不能掌握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作为教师,要先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儿童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若老师能倾听孩子的心声,那么孩子们也能同样学会静下心听老师所言,这样的良性互动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课堂上,我们既要做一个倾听者,同样也要做一个引导者和训练者。如在训练孩子们的倾听能力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采用听算这种方法。听算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生生倾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更是主体,所以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同伴的声音。如何培养呢?或许下面的方法会有成效。第一,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在他人发言时,要静下心来,不随便打断,这样自己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也会从心底愿意认真听;第二,要边听边作思考,如有不懂,要有礼貌地请他人解释;第三,在听小组组员发言时,要边听边总结,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叫醒孩子的耳朵,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既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也是一种意志力的锻炼。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定能让孩子拥有一对“金”耳朵。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才能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才能有所拓展。作为教师的我们,教就是为了不教,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策略,那么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前行。
1.动动手。数学学习,特别是遇到图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其对此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揭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时,采用的就是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事先给学生一些图形,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之后,学生发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画画图。很多时候,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很多情境,并不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来供他们动手操作,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动手画画示意图来帮助自己思维。这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解放孩子的双手,提高操作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相信通过不断的训练,定能让孩子拥有一双“勤劳”的手。
努力提升“三力”,让孩子在课堂上得到解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高效课堂的关键就是要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成为生成性课堂。“持之以恒方能大成”。提升“三力”,除了需要一定的策略外,还要能坚持,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