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雯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视媒体对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央视《记住乡愁》为例
赵倩雯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形式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肩负着延续和传播文化的重任。通过电视传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其中就包括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民俗文化。同时,电视不断将在价值观念上有区别的受众整合到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中。本文以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试图探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电视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传承,从而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构建。
关键词:电视;民俗文化;传承;核心价值观
从2015年1月1日起,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正式播出。《记住乡愁》选取百余个传统村落进行拍摄,通过梳理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挖掘村落中宗族世代奉行的价值观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将这些民俗文化精髓提炼成一个个的主题,并用讲故事的方式铺陈开来。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书中,作者将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总结为民俗行为、民俗言语以及支配民俗行为和民俗言语的民俗崇信:“社会民俗规定人们的言行,规范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言行,是公众信仰的社会根源,并与民间信仰双向互动。[1]”
以《记住乡愁》第一集中“敬畏之心不可无”的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为例。培田村中带有鲜明明清建筑特点的古建筑群落,充斥着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以官厅、继进堂为代表的“九厅十八井”建筑,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这些古民居中展现的正是培田文化中对天地的崇拜、对祖先的敬重、对老师的尊敬,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之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不谋而合。“氏族的发展也有两条路线:一是由氏族到部落到民族到国家;二是由氏族到家族家庭到村落”,“后者以民俗性为核心,家庙、宗祠是村落民俗和村落信仰的重要风景”[1],培田村中衡公祠、久公祠等百年古祠就是民间信仰的最好象征。
“影像手段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块可以生存的新领地,是拓展与发扬其生命力的有效形式,借之以传遍寰宇、存之永恒;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影视媒介,则是可供开发的原材料、新的艺术穿凿的源泉,更不失为传播传统文化、张扬本土色彩、坚守‘文化版图’的有效策略。[2]”面对民俗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管、传承、弘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地对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分类与存档,利用媒体技术有效地向外界宣传成为工作之重。
如今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强势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碎片化的信息见缝插针地充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新媒体时代撼动了主流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掌控,使得信息生产模式从单向的流水线式生产转变为多角度、多渠道的网络式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媒介融合的环境使得人人成为发声筒,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时媒体的“把关人”作用被不断削弱,恶意和非故意言论并存,粗俗、低俗、媚俗的内容不仅愚昧大众,也严重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甚至出现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领域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具有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信息的丰富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电视能“将原本在价值观念上有区别的不同层次的观众整合到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中,促进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趋同化,对社会文化有一定的整合作用”[3]。这种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甚至重构,对于引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纪录片《记住乡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电视不仅能够利用相对持久的、简易的方式将与民俗文化有关的影像和声音进行保存,更重要的是进行大范围的传播。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展和力度的加大,电视让更多的民众看到悠久的历史以及其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逐渐意识到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村落中的家规祖训,如“积善成德”“百善孝为先”“自尊自强”“立德树人”“家和万事兴”,与国家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精华不仅在今天依旧焕发勃勃生机,同时也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亲帮亲,邻帮邻”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老司岩村,邻里一片和睦,有事大家一起忙,全村其乐融融。“孝道传家”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屏山村,恪守孝敬老人的传统,村中没有一个独居老人。
可以说,这些乡规民俗,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上而下的梳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将二者有机相加,从量变引发质变,构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观。
在201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电视“作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有责任、有能力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进步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做出贡献”[2]。纪录片《记住乡愁》便是在此背景下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为其他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3.1 营造群体的归属感。节目聚焦普通人的故乡情怀,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作为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频道,主要目标受众是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其中有很多是远离故土为事业和梦想奋斗的异乡人。这些特殊的群体通过节目被黏合在一起,通过这些族规家训,在群体中收获了归属感与参与感。
3.2 寓教于情的正能量。在一个个传统的村落中,村民世代聚居于此,遵循着先辈沿袭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围绕着这些乡规民俗发生了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
3.3 社会问题的调解器。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交织在一起,人人都有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准则,导致问题重重,矛盾不断深化。但是《记住乡愁》走访的村落中,因为代代相传的为人处世之道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能够看见和睦的邻里关系或医患关系、依靠赊账经营的超市。
3.4 屏幕外的互动活动。《记住乡愁》从2014年8月1日起面向全球征集主题歌歌词,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件来稿。其中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驻守边关的部队战士,也有离家闯荡的农民工,来自各行各业的非专业音乐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后通过专题音乐会集中展示优秀征集歌曲,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电视媒体作为受众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选择,甚至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走向。电视对于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一方面是让受众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和整合,演化成核心价值观发展的丰富内生资源,使其以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式帮助人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9,302.
[2]张国涛.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14,42.
[3]胡申生.当代电视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97.
[4]熊斌.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方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5]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