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林 王 贺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从消费文化看《变形计》中的青春镜像
王博林 王 贺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摘 要:《变形计》作为国内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收获了诸多赞誉与质疑。本文探讨了消费文化对节目青春镜像呈现的影响,认为《变形计》应寻求商业诉求与社会价值的契合点,并提出平衡镜像设置、提炼镜像差异化特点等建议。
关键词:消费文化;变形计;镜像
对青春题材进行影像化叙写成为当今大众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之一。青春镜像的呈现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回忆青春的素材,更为其提供了关照自我和构建世界的机会,成为当今电视综艺节目的典型特征。
我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事实逐步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欲望,也培育了电视节目的娱乐消费精神。电视综艺节目运用多种叙事及影像手段,使受众在视听符号的体验中获得快感,实现精神消费。消费文化的兴起促使电视工作者以受众为本,调整节目设定以满足其差异化心理诉求。《变形计》是湖南卫视自主研发的角色互换类纪实节目。节目通过城乡少年为期40天的生活互换,启迪农村主人公的生活愿景、引导城市主人公换位思考。依据法国学者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变形计》通过将主人公及周围群体媒介化,为受众构筑了一个青春镜像世界,观众通过看节目这种镜像体验来构建世界与关照自我。该节目自2006年开播以来已播出12季,收视率多次位列全国网同时段第一,在网络上也保持着极高的点播热度。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变形计》紧紧抓住目标受众青少年的窥探心理、崇拜心理与同理心,构建了如下镜像。
2.1 农村主人公
“留守儿童、家庭极度贫困、自立上进、懂事敏感”是农村主人公的典型特征。节目致力于捕捉他们的暖心举动及新环境下遭遇的困境冲突。吴忠宏被同学扇耳光,却为对方弄好蚊帐以缓和关系等。
2.2 城市主人公
城市主人公无疑是几种镜像范式中的焦点。从外表看,他们大多时尚光鲜,如接受过韩国艺人培训的李宏毅、被誉为“阳光暖男”的杨桐等;从言行方面看,顶撞父母、无视老师、痛恨学习及炫耀性消费是他们的共性;从变形结果看,城市主人公多在互换结束的那一刻经历涅槃,与家人相拥痛哭并选择重返校园。青春靓丽的外表、倔强叛逆的性格和大团圆式的结局内在契合了青少年受众的偶像消费诉求和情感宣泄期待。尽管他们知道这是节目经策划编辑而塑造的“媒体奇观”,他们身边或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群帅气个性、经历颇丰的伙伴,但他们仍然会痴迷于这些镜像,在看节目的同时参与其中,并获得内心满足。
2.3 城市同学与乡村伙伴
《变形计》所呈现的镜像之城中,农村主人公的城市同学以及城市主人公的乡村伙伴同样不可忽视。他们往往悉心陪伴刚来到陌生环境的主人公并加以帮助。此类情景的呈现有助于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即可以“借他人之手”帮助困境中的主人公。这种满足自身同理心的精神体验能够提升受众的自我愉悦感。另一层面,这些镜像本身的行为闪光点也极大地感染着受众:《化不开的网》中陈玉林小姑为了给爷爷治腿决定放弃学业、乡村少年盘江龙的同桌吕易城劝说他不要说脏话而动情落泪、独自生活的十岁小女孩月秀寒冬里靠着蚊帐取暖等,这无疑是主人公之外的另一种力量源泉。
对受众诉求的精准挖掘与有效满足,使《变形计》收获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用户粘度。但“造星”“过度参与”“渲染暴力”等问题也成为观众们质疑的焦点。这些问题根源于消费文化的内在矛盾,平衡商业诉求与媒体责任成为节目实现突破的有效路径。
3.1 镜像设置的失衡
对镜像群体设置的失衡体现在主人公数量、呈现时间以及宣传推文上。节目从最初的“一对一”互换变为“1农+2城”再到现在的“1农+3城”,且出现过两期三个城市主人公为“1女+2男”的模式;镜头聚焦城市主人公变形生活的时间几乎是农村主人公的两倍,且时常运用长镜头、重复、特效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少年生活上的放荡不羁加以凸显;而在芒果TV视频提示语中,几乎全部以城市主人公的新奇经历或人物冲突来诉说,如“张翰文何沛函掀‘爷们’大战”“庄梁二少剑拔弩张怒打食堂阿姨”……从受众出发,青年观众们确实偏重于关注城市主人公的“肆意青春”及“下乡生活”。
3.2 镜像的刻板印象
《变形计》在镜像选取、镜像呈现等方面遵循着一定模式。主人公是有帅气外表的城市镜像和历经生活磨难的乡村镜像。对于城市主人公的变形记录,常呈现“变形前生活-不适应环境-被爱包围-悔过不舍”这一过程;环境方面,学校场景、家庭场景、劳作场景及游乐场景反复出现;冲突形式也趋于类型化,如殴打导演、父母患病、主人公逃跑及牲畜破坏他人庄稼等。这一方面使栏目组深陷“过度参与”的质疑中,另一方面符号化的主人公形象和固定的节目模式也会使观众忽视镜像的个体差异,进而对节目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彭红艳.青春镜像:中国好声音的文化意义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3(4).
[2]彭锴.《变形计》中计——关于《变形记》的思考[J].商,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