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艺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留学生院 云南昆明 650504)
浅谈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会适应性
孙博艺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留学生院 云南昆明 650504)
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海外任教的项目已开展多年,数年来,由于志愿者教师社会适应性的不同,既有生活、工作顺利、顺心的案例,也存在社会适应性差,工作有抵触,生活不习惯的现象。笔者时值在韩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关于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会适应问题,有较多的案例可寻,对于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了解较多。本文将根据在韩汉语教师在工作中的适应性、在生活中的适应性、在社交中的适应性以及综合心理问题几个类别,浅谈在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适应性问题。
汉语教师志愿者 社会适应性
1.工作中的礼仪问题
1.1 鞠躬敬礼。在韩国的工作中,鞠躬是第一大礼节,学生见到老师要鞠躬,见到认识的老师要鞠躬,见到不认识的老师也要鞠躬,学生鞠躬后,老师还要回礼;同事之间见面,同辈分的人要鞠躬,年轻教师见到年长教师要鞠躬,年长教师也要回礼鞠躬,由于教师在韩国的社会地位较高(礼节上),有时年长的教工人员见到年轻的教师,也会率先鞠躬。
在笔者及其他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刚刚抵韩时,曾被告知,关于鞠躬这一礼节,谨记一条,就没有错,即任何人对你鞠躬都要回礼,见到的任何人都要主动鞠躬。许多汉语教师在上班的第一个月就会表示,每天鞠躬,感觉不习惯,尤其是不认识的人也要鞠躬,而且,有时向一些教师鞠躬时,对方不回礼,或者仅以店头示意,令志愿者们感到不舒适,有时志愿者的鞠躬,并不标准,给韩方同事带来不好的观感,是造成对方不回礼,或者回礼太简单的原因之一。在韩国工作时,双方鞠躬,头部需要随脊柱一起下弯,有的志愿者教师对细节注意不足,在鞠躬时,头部上扬,双目依然注视对方,导致整个鞠躬过程非常奇怪,在韩国人眼中,既不严肃,也不符合礼节。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隔阂,是志愿者教师在适应性中遇到障碍的第一个坎。
2.韩国人的工作习惯问题
2.1 韩国工作单位没有午休时间。而中国人大多存在午睡的习惯,这点差异也导致极多志愿者产生不适应。可是作为正常人,在中午的时候易困是普遍现象,韩国人也不例外,于是,易困的人群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喝咖啡解乏,坚持不休息;第二种,散步、锻炼解乏,坚持不休息;第三种,在教师休息室或干脆在办公桌小憩。虽然也有韩国教师在中午时休息,可是这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志愿者教师初到韩国,且年纪尚小,在周围年长的同事都不休息的情况下,独自午休,有碍形象,在办公桌上打盹,也十分不雅,尽管有一些韩国教师这样做,但是这种做法由外国人(即中国人)做出时,却显得不大稳妥。失去了午休的机会,或者午休的机会代价颇大,是志愿者在韩工作不适应的一个关键点,若想做到真正的合群,真正的搏人尊重,勤劳的工作,像大部分韩国同事看齐,才是上策。
韩国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和中国存在着差异,这种生活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适应性,在初到韩国时是体验不到的。有如跨文化交际的几个阶段性特征一样,初到韩国时,属蜜月期,不仅没有不适应,相反,还会对新鲜、陌生的韩国生活文化产生好奇与兴趣,会在舒适中度过第一个阶段。但时间一长,就会面临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大多人第一次产生生活中的不适应状况,始于饮食习惯,吃得不习惯,这总是华人在国外生活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志愿者教师自己烹饪,但做饭用原料及菜品也与中国不尽相同,而且由于中饭在所在学校的食堂食用,饮食不习惯的情况仍然较多。韩国的社会治安、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都是比较优越的,在生活中,只要不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点作为生活标准,客观来说,在韩国的生活还是比较容易适应的。
在韩国工作与生活,社交活动是无法避免的。聚餐文化是韩国社交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韩国的聚餐中,酒的饮用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韩国有很浓厚的饮酒文化,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教师是没有饮酒习惯的,但由于对于餐桌文化的不了解,在挡酒或者在喝酒时,有时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如,面对长辈喝酒时“义正严辞”,没有谦虚、致歉的态度,就容易让韩国的长辈不愉快。韩国人重视“分享”,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其他地方,分享被视作是一项重要素质,韩国人在买东西(尤其是食品)时,通常会照顾其他人,购买多份,然而,志愿者教师由于经济原因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在初到韩国时总是“被分享”多于“分享”,总是在索取,这样长期以往对于其在韩的发展是不利的,虽然经济能力有限,但是也要尝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共享的事情,这样在社交圈子中,才可以迅速融入。
综合来说,志愿者面临的第一大心理上的适应性问题,应当是如何克服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在笔者所参与的韩国中小学志愿者计划中,主管单位基本上会将每位老师安排的很分散,笔者所有的志愿者教师,遍布韩国的每一个道、广域市(包括济州道)。为了经济的原则,同一个区域里存在多数志愿者教师的情况较少(大型城市及广域市除外),若该区域有超过一所学校需要志愿者教师,志愿者教师会身兼多校,只有数量级大于教师兼职能力时,才会委任更多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志愿者教师独自生活、独自上班、独自下班、独自度过闲暇时光,孤独感是很浓的,尤其是当面临困难需要人帮助时,这种无助感也是造成志愿者教师心理问题的重大杀手。
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中国的名片,数年来,已遍撒全球,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一些有关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问题也在暴露出来。由于身处异国他乡,能否适应当地社会的工作与生活是十分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在韩国的经历与调研情况,按照工作、生活、社交、心理对志愿者教师的社会适应性做了简单的介绍,总体来说,韩国的志愿者教师的适应情况还是十分良好的,这首先取决于韩国稳定的社会状况、比较优秀的生活环境和较高的国民素质;其次,志愿者教师多为充满活力、朝气的年轻人,在适应性上,完成得还是比较乐观的。
[1]王银花.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江新,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0,03:394-405.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08-113.
[4]白文月.赴韩汉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孙博艺,男,汉族,1992.4.7出生,籍贯:河北省保定市,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