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纯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称,近年来我国遗传病的发病率为20%~25%,且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增高,遗传病种日益增多,遗传咨询和优生工作亟待加强。助产专业是培养遗传咨询和优生工作者的摇篮,警示《遗传与优生》课程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它是医学基础通往临床学科的桥梁,“以遗传病为主线、面向临床”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1]
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沿袭传统模式,将《遗传与优生》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教材多选用全国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通用的《医学遗传学》,主要讲授遗传学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遗传病传递方式,开设的实验多为与临床联系甚少的验证性实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过去也如此。这样的教学是围绕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式教学,不能凸显高级助产的专业特征,不能有效地服务助产专业的培养目标。鉴于此,我院助产专业2010年9月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将《遗传与优生》课程作为助产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开设在学生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第四学期。这种调整促使我们对《遗传与优生》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关键要素进行改革和探索。由此我们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熟练把握各种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防治和生殖干预措施,能够应用遗传规律分析人类遗传性状和遗传病,会对各类遗传病临床实例进行系谱分析、再发风险评估、遗传咨询和生殖干预,具有基本的遗传优生咨询能力,能提供遗传优生服务,能进行遗传病调查和优生技术指导。
本课题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内容为:①编写高职《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教材以遗传病为主线,具有新颖活泼的教材结构、科学序化的教学内容、开放思维的课后设计。②编写与教材配套的《遗传病调查与分析案例汇编》,充分展现师生遗传病调查分析的成果,为下届学生提供典型案例。③以遗传病为主线的理论教学改革和面向临床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④以“学生学得好才是教师教得好”为标准评价教学,以“学生主体”和“能力本位”理念构建“遗传理论开卷”、“遗传优生服务能力”和“科技小论文”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制度。
教材体现了4个特色:①专题化结构。不以传统的章节形式,而以专题组织教学内容;用明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专题,激发学习兴趣;每个专题由2~5个学习任务组成,并在学习任务中融入教学互动、思维拓展、知识迁移、知识链接等呈现方式,给教师教学创造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材以开放式的思维(活动体验、辩论赛、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设计课后思考题,将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②以遗传病为主线,科学序化、有效重构教学内容,突出整合性、先进性和开放性。既从科学的高度追求知识的准确和简约,也从临床、社会的视野寻求内容的丰富和生动。③教材编写的教学理念定位于贴近临床、贴近专业、贴近社会生活,缩短教学情境和专业、临床实践、社会生活情境的差距,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④精心制作了与教材匹配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使抽象的分子水平的遗传物质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信息量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基因信息,提供了教材外丰富的学习资源;以“遗传病”主线收集了各类遗传病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等图像、视频素材,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浓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以临床案例、临床事件、临床现象为基础,以遗传病为主线。教学思路:遗传病概述→遗传病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优生预防与产前诊断→遗传风险评估与遗传优生咨询。所有学习任务都围绕遗传病展开“教”、“学”、“做”、“评”,既充分采用当前高职教学提倡的实施案例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模式,也倡导符合医学生职业特点的“教学科研互动式”教学。
科研教学互动式学习是将科研思维引入教学环节,使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领、辅导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改班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医学论文写作”的讲座,从写作格式、素材收集等方面进行详细培训,然后付诸于实践。目前,已经指导2010、2011级助产专业多名学生发表《家族性结肠息肉3例家系分析并遗传咨询》、《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1例家系分析并生殖干预》、《Bayes定律在遗传病中的应用探究》等多篇论文;指导学生科研组的《异位妊娠误诊探析》课题获得2011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指导2011级学生学习小组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并已结题。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遗传病实践环境严重缺乏、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境况,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产前基因诊断等实验,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和综合性。[2]相比之下,高职高专在实验室条件、生源基础等方面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结合医学高专“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医疗卫生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走出实验室,走向临床,走进社会,培养基层实用型助产人才”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1. 实践教学贴近临床和专业:医学遗传学涉及数千种遗传病,种类多且遗传机制不同,为了能将遗传知识服务于助产专业的临床实践,带领学生到妇幼保健机构遗传优生咨询门诊见习,参与到周边医院妇产科开展的染色体检测、妊娠前与产前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项目之中。从这些临床实践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料验证并丰富了理论知识,也锤炼了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见习之中指导学生“有心”收集异常染色体病案例,制作人染色体21三体型、人染色体XO型、人染色体XXY型等非常见染色体病标本150片,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遗传学研究室鉴定为高质量可长期使用的染色体标本片。
2. 实践教学贴近社会生活: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应用知识,还有科学探究、独立与合作、社会责任等能力和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深入医院、社区和家乡进行遗传病调查和服务,了解遗传病与遗传问题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并在社区、家乡大力宣传优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数据、调查研究、分析归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家乡医院收集到多指、并指、家族性结肠息肉、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天聋哑家系,甚至较少见的脆性X综合征、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家系等,师生共同探讨,及时对这些家系进行深入调查、系谱分析、遗传优生咨询,并将典型的案例汇编入《遗传病调查与分析案例汇编》,作为以后学生学习的案例资料。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从评价内容看,侧重知识和技能上的把握,难以对整合和践行形成的广义能力、素质进行评价;从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看,传统教学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从评价的执行者角度看,评价由教师承担,很少有学生自我和相互评价。遗传与优生课程的多元教学评价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从关注考什么向关注自身的获得、体验与发展转化,激励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如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习惯上。
1. 遗传理论开卷考试:考前两周给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认真研读教材、笔记和参考书,在理解基础上总结归纳;二是把重点放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而非耗费在死记硬背大量概念、结论上。随堂开卷考试,试卷以逻辑归纳、分析鉴别、遗传评估为主,不考一目了然地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的内容。
2. 遗传优生服务能力考核:主要考核:①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由5~8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自行选择服务项目(遗传病再发风险评估项目、遗传病诊断分析项目、模拟遗传优生咨询项目),收集整理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相关资料,了解遗传病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新进展,养成勤学善学的好习惯。②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自主实施,撰写分析报告。③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在全班用ppt展示分析报告并由学生评价和质疑,最终根据其选择内容、结果准确性、表达能力及回答问题情况进行量化评价。
3. 撰写科技小论文作为特别加分项:一是在每个专题的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撰写小论文的关键词或题目,促使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课堂内外知识相结合;二是通过科研教学互动式学习,鼓励并指导学生写作科技想象类、综述类、创新性论文;三是指导学有余力的同学组成科研小组,进行遗传病调查和家系分析,撰写论文。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内容自由拟定论文题目,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写好小论文的热情。
1. 应用于教学:该成果在教学中着眼于疑,强化了教学的探索性;着力于放,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于做,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着重于用,注重了知识的应用性。同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从中得到了启迪和共鸣。教材、案例汇编等研究成果广泛用于襄阳市护校、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同类院校的《医学遗传学》、《遗传与优生》、《医学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授课教师认为,所有学习任务都可以围绕遗传病展开“教”、“学”、“做”、“评”,教师好“教”,学生好“学”。
2. 应用于临床实践:该成果将理论教学充分融入临床实践,始终与襄阳市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委密切合作,调查研究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流行情况,提出干预策略和有益建议反馈于临床,服务于社会。
[1]刘文演,郭红英,陈莹.探讨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J].教育观察,2013(8):67-68.
[2]王艳鸽,都景芳,闰文艺.医学遗传学综合性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6):58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