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分析

2015-02-27 21:55王鹏
关键词:体育院校心理障碍生理

王鹏

(黑龙江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分析

王鹏

(黑龙江省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在传统的专业体育院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是不足的。在这种忽视下学生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最终发展为运动心理障碍。为避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心理原因产生运动损伤,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与热情,对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进行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两方面的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具体实行措施。

体育院校 运动心理 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因素形成的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等负面情绪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状态,且消极成分远大于积极成分。

一、形成运动心理障碍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影响

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存在极大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只需要思维紧随教学内容,更对学生身体活动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必须将思维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较好教学效果。专业体育院校为达到提高学生体能与相应运动技巧掌握,一般需要为学生安排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由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因此在训练中一些体能相对较差的学生会感到吃力。持续这种超负荷的高强度训练基友可能造成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针对专业体育院校学生进行运动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2%的学生均认为超负荷训练是形成运动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1%的学生认为超负荷训练对自身心理产生影响。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过于严格,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为学生安排大量训练,且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采取一致的要求。这种训练对于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负荷过高的,在持续高强度的训练中身体承受不了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心理障碍。运动损伤也虽然是生理上的损伤但也是形成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运动损伤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身体伤害,也会在学生心理产生紧张和恐惧情绪,这种由损伤形成的心理阻碍问题对学生是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损害。

2.心理因素影响

在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中除了生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极重要的。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情感及个性缺陷等在一定诱因下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有可能形成长久性的心理障碍。心理因素形成的运动心理障碍较生理因素形成的心理障碍更为复杂,心理干预难度更大且恢复期更长。这是一种较生理差异更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和确认。学生对待体育学习与训练的不良态度地是引力因素引起心理障碍的普遍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兴趣,并形成动机,活动目的越明确意志就越坚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的学习日的和动机不明确,对体育练习抱着一种消极、马虎的态度,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是一种普遍、缓慢而持久的,这是一种危害深刻、易被忽视的运动心理障碍。

二、预防和消除运动心理障碍的措施

1.提高教师对运动心理的认识

要预防和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障碍,要求学校及教师对运动心理有一定的了解斌予以重视。在学校内部设立心理咨询室,招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加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如何疏导情绪,克服生理及心理原因造成的不良情绪。此外还需让学生正是心理问题,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或出现其他问题是可以积极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教师也要对运动心理有一定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及时与心理辅导教师沟通反映学生情况,便于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干预。其次,提倡教师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身体力行融入到学生中。教师参与课堂训练,不仅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师生沟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参与进训练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其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2.优化教学课程与训练安排

第一,要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在开始新课程时教师会先进行理论、技巧及动作要领的讲解。理论课程是学生认识体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体育技巧的基础环节。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训练中,由于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出现损伤。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基础的理论讲解。理论授课中需要将动作分解进行讲解,借助多媒体影音设备可以多加度立体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第二,合理安排训练保证训练强度在学生科承受范围内。专业体育院校与普通院校不同,普通院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体育锻炼习惯,而专业体育院校则是为了培养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课程难度较大且训练强度高。为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大量的训练作为辅助,在安排训练时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按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与能力进行差异化训练。统一标准虽然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管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对于能力较突出的学生而言,按照平均能力设定的训练明显是不足的,而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训练强度有过大,要完成训练却相对困难。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将学生按能力分组,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针对不同小组制定有针对性且强度适宜的训练。而且分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减轻其心理负担,还可以使其在运动中建立自信。在制定训练计划是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弱到强,从易到难,这样更有利于机体对负荷的逐步承受,可以有效以减轻生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防止或消除因运动负荷超量和生理上的不适感造成的运动心理障碍。

总结

专业体育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关注,运动心理障碍的原因多样化。在出现相应情况后再进行心理干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此期间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且影响正常训练。因此,对于运动心理障碍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刘霞,郭建辉.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2]单闪闪,邓程文,严琴,邓邓.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3)

[3]张传峰.部分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及解决措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心理障碍生理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打破生理“平衡”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