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旭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论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设
韩东旭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3)
当代高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与社会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呈现出"疏离与担当"并存的矛盾状态,本文认为,要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就应该清晰认识"什么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这两个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高策略。
高职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建设
责任感作为道德行为的立足点,对于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社会公民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价值判断的多元化,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大为增加。由于信息监管不易,使得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出现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一是金钱至上,功利心过重,实用主义风气暗长。在当前高校环境中,部分学生只顾个人眼前得失,为了满足个人需要无视集体和他人利益。二是在集体生活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彰显个人价值。三是社会公德缺失,环保意识薄弱,没有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出现这些现象,一方面与当前社会相关,由于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人们思想和言论桎梏的解锁,使得西方不良言论和社会风气对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使得大学逐渐失去其文化价值功能,作为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落后已经无法适应教育的需要,并且也与社会缺乏必要支持及家庭缺乏培养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大体上由以下原因所导致。
一是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给大学生造成了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上的困扰。改革开放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优秀人才和资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存在的一些糟粕和腐朽思想,迎合了一部分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选择造成了困扰。
二是大学逐渐失去其文化价值功能。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是知识、思想、精神价值观的诞生之所,它不仅传承文化,还具有批判文化、审视文化、选择文化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承担创新文化的使命。然而,当今大学发展呈现功利化和实用主义,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课程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思想理论建设。
三是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僵化。大学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框架束缚,高校仍然将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其他方面严重缺失,与党和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悖。
四是社会缺乏必要支持和培养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人失去了精神信仰,一些阴暗的思想和庸俗的言论充斥于社会大环境中,缺乏对高校教育手段的必要支持和培养环境。
高职大学生作为应用型大学生的先进代表,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成长成才,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和谐、国家强盛和中国梦的实现。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那么,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该采取什么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一种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助动或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教师应该学会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
4.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所以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应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例如,勤工俭学、社团活动、义务劳动、西部支教和志愿者服务等可以使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锻炼大学生自主的生存和生活能力,真正了解国家需要哪些人才和社会的需求。
[1]丁丽娟: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重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
[2].戴树根.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求索,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