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才
(吉林体育学院)
小学体育大课间实施轮滑组合健身运动的实验研究
张文才
(吉林体育学院)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学业压力增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出现了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不良发展趋势。以小学生体育大课间健身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十周的轮滑组合健身设计方案,结果发现轮滑运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奔跑能力、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平衡水平,并缩短反应时间。在心理健康方面,加深了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健身价值的认知,并提高了体育运动的愉悦情绪体验。
小学大课间;轮滑运动;身心健康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近年来,许多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把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进而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视不够,体育课、大课间等学生活动时间缩短,导致中小学生体质下降。为了提高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健身和健心功效,根据小学生健身锻炼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轮滑组合干预方案,经过十周的实验结果发现,轮滑运动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多项指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新的健身路径和理论参考。
1.实验对象
本研究以某小学3~5年级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名,每组男女各50名。
2.实验设计
在小学大课间实施轮滑组合干预方案中,共进行十周的实验,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活动内容为轮滑静态动作模仿、轮滑障碍绕桩、轮滑分组接力和轮滑单脚支撑滑行。
3.评价指标
评价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包括:手握力、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往返跑、闭眼单脚站立、简单反应时、身高体重比、皮脂厚度、肺活量和台阶试验,全部测试仪器均采用全国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标准测试器材;评价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选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评价问卷”进行测量,问卷施测过程由专业心理学教师进行指导,并统计实验结果,测试结果真实可靠。
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实验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
1.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小学生在身体机能、下肢和腰部肌肉力量、奔跑能力、平衡与反应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原因在于轮滑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项目,它能促进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在学生维持人体平衡、重心左右转移及侧蹬和收腿过程中,能够增强臂、腿、腰、腹等各处肌肉的力量,并加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对人体躯干的固定作用及对维持人体动态平衡的细微调节能力。通过轮滑多种活动形式的组合,使学生在多人互动的集体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最佳体能来完成活动中所规定的任务,这样在学生积极兴奋的身体运动中增强了活动的运动量。
2.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分析
通过十周的实验组轮滑组合大课间干预方案的实施,结果发现小学生对于运动中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自由、流畅的体验感受等心理指标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原因在于轮滑组合运动健身干预方案主要是以发展小学生运动技巧能力、集体合作互助、快乐激情体验为主,因而小学生在参与实验组大课间活动后,提升了身体运动控制能力和运动的自我感受能力,同时在完成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运动中的快乐体验,并提高了完成较难任务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3.男女生身心健康水平发展分析
通过对比男生和女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小学男生在身体机能、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方面提高效果非常明显,在自我身体价值感方面有积极改善;小学女生在身体机能、柔韧素质、平衡知觉和反应速度得到显著提高;在主观运动感受、运动健身价值及应对困难运动情境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对比男女生身心健康水平发现,轮滑运动对于男女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
1.轮滑组合运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对于柔韧素质、平衡知觉、反应速度及下肢和腰部力量具有促进作用。在心理健康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于运动中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自由的流畅体验,并提高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自信心。
2.在小学大课间开展轮滑组合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但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控制运动期间小学生的心率与运动量,并适度增加运动强度与运动难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男女生在身体发育和心智成熟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大课间活动中要区别对待,并注意保护好小学女生的自尊心。
[1]陶萍,支二林,张文才,等.运动健身干预方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05):116-126.
[2]陈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评价问卷的编制[D].天津体育学院,2013.
[3]张文才.对吉林省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6):66-67.
[4]于立强,王焕.论轮滑运动对促进全民健身的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05):11-12.
注: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609号。
·编辑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