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攻坚: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

2015-02-27 18:48姜振栋张旭
学术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

姜振栋,张旭

底部攻坚: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

姜振栋,张旭

十年“撤点并校”运动使我国农村教育发生了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沉淀在农村最偏远角落的薄弱小规模学校,俗称村小与教学点,成为开展“底部攻坚”实现教育公平优先被关注、被改善的对象。鉴于地理环境、学龄人口、社会风俗等诸多因素限制,农村小规模学校长期存在是基本事实。要充分认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清醒地意识到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积极探寻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强”“小而优”转变的有效路径。

底部攻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公平;小班小校;教育现代化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教育走到了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1]。在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伴之以十年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运动,农村教育短板日益凸显,沉淀在农村的最后20%-30%的适龄儿童如何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彰显社会正义绕不开的议题。在上述大环境下,随着出生人口的整体性下降,农村学校不断出现适龄儿童的减少与流失,农村学校逐渐告别了传统的工厂式“大班额”时代,迎来了小班化教育时代,在现时代的村小与教学点构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主体。笔者将农村小学的学生规模不多于240人的学校称之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据官方数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农村小规模学校17万余所,占当时全国小学总数的70%。可以说,实现我国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根本在于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代化[2]。

一、小规模学校长期存在是基本事实

小规模学校在农村长期存在是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事实。第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大规模适龄儿童附着于该潮流由农村被裹挟入城,造成农村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学校生源萎缩,大部分原来的农村大规模学校将在该潮流的影响下逐渐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第二,少子化现象日益突出,少子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在我国社会体现日益明显,虽则我国面临着一个新的人口出生小高峰,但学龄儿童总量不断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学龄儿童数量必然受此影响。第三,大规模的“撤点并校”通过文化上移来不断“掏空”农村——裁撤原本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兴建大规模农村学校——但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现在我们看到的农村大规模学校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第四,大规模的撤乡并镇。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开展了一项旷日持久的撤乡并镇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部分乡、镇丧失了原来的政治地位,从而导致人口的不断外流,使得当地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原本的乡镇中心校演变为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依托农村存在的小规模学校也必然是不会消失的。在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小班小校是一个基本特征,以小班小校为基本特征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未来办学的基本趋势,是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是真正面向生活的教育。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

自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3]。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以小规模学校的形式继续存在。虽然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农村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初步实现了由“农村教育农民办”转向“农村教育政府办”[4]。但表征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农村教育发展依然困境重重。

(一)社会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态度存异

农村小规模学校功效的最大发挥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其生存状况因关涉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同利益群体因而对其存废存在较大差异。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持者中,主要有隔代抚养的家长与村委会。隔代抚养的家长多为学龄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抚养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能够在自己身边接受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充分满足了隔代抚养家长的情感需求。农村小规模学校通常是农村的文化中心,村委会等基层服务机构极力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继续留存。因为如若裁撤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地的文化中心将会抽空,这是村委会等基层服务机构极不愿看到的。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到乡镇中心校甚至城市的主要是学龄儿童的父母,学龄儿童父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直接导致的就是择校入学,农村小规模学校目前的“小而弱”“小而差”难以满足学龄儿童父母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保留农村小规模学校先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质量成为不可回避的难题。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困境重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4年通过对1032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五大困境。第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大。调研数据显示:48.3%的教师承担两门及以下教学任务;32.0%的教师需要承担3-4门教学任务;28.9%的教师承担四门以上教学任务;同时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平均每天工作长达12小时。第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待遇差。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实际工资平均在2500元左右,21.7%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没有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85.4%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明确提出未曾参加过相应的体检。第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在51.4%住校教师中,有79.9%的教师享受学校提供的周转房。但是,就住宿条件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活设施配备不足,周转房中配备厕所比例为32.0%,浴室为5.1%,取暖设备为41.4%,自来水为39.2%。第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流动不合理。年轻教师不愿扎根基层,通过各种关系调到县城或者市区已屡见不鲜,实在转不走关系就借调出去,农村小规模学校出现大量在编不在岗的教师。同时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又被城镇学校挖走,例如,四川省某县优秀教师被年薪15万挖走。长此以往,农村学校将成为“演练场”,实质性地被社会所抛弃。第五,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培训“形式化”。一方面,教师职前培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培训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指导;另一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后学习动力不足。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收效甚微,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都将造成不利影响。

(三)“榜上无名”的学校向何处去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撤点并校”运动进行急刹车式叫停,这是农村教育的大转向。但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到来的前期,部分学校已经被纳入撤并的行列,但紧急叫停“撤点并校”,使得该部分学校在政策文件中已经注销,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依然留存。通过对四川省Y县该类学校进行调研,Y县作为全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县,中央以及省财政对该县教育事业进行适当扶持,但是在该县“榜上无名”的学校却不能享受中央、省财政的扶持,以至于在学校发展方面只能依靠本已羸弱的县财政,“榜上无名”的学校向何处去值得深思。

(四)学生安全问题

通过对中、西部十余县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教育主管部门存在管理重心错位现象,保障学生安全这一基本任务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关涉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甚至唯一任务。学生安全地在学校接受教育这一基本条件被当作中心任务执行时,出现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被牢牢固定在课桌上,学生享受本应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外生活被剥夺,促进学生情感、身体、智力的教育被异化为“看守所”。以西部L县为例,该地水资源较为丰富,为避免学生溺亡事件发生,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高压”下,学校活动将水拒之门外,这反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水的兴趣,以至于学生溺亡事件屡禁而不止。采取一味高压政策严禁学生游泳,而非教会学生游泳以自救!面对问题绕着走,不去直面解决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诸类高压政策下,不可避免地悬浮于当地社会之上成为“孤岛”。

(五)大量的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如何接受优质教育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校数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数学文化素养,将传统的高职数学教育提升至数学文化教育层面,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践证明,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使培养的学生不局限于所学专业技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和智慧,主动适应环境,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的大潮中。

在我国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教育领域内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就是大量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即流动儿童以及他们仍然留在农村的子女即留守儿童。在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集中在两类学校,即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和偏僻的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学校类型的主体,这在世界各国是没有的。据“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课题组”对湖北、江西、甘肃、广西、贵州和广东6个省区13个县3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显示,农村中小学总体寄宿制率达到26.6%,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1.1%。这些集中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办学条件差,学生营养和健康状况差,教师编制不足,工作压力大等突出问题。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有的地区超过10%[5]。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因其面广量大,教师、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兼顾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偏低,如何保障留守儿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立足之本。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契机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目前已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最为薄弱处

以2001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起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至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叫停这一政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俗称“撤点并校”——走到了终点。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为55.36万所,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小学在校生9926.37万人,11年间小学减少了31.24万所,减幅为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086.66万人,减幅为23.72%。2000年全国农村小学为44.03万所,2010年为21.09万所,减少22.94万所,平均每天减少63所[6]。2013年全国小学213,529所,农村小学187,480所,相较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被撤并趋势明显放缓,这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历史契机。经过十余年“撤点并校”运动,使得农村教育更为社会各界、各阶层所熟识。农村教育经过十年的震荡之后重新向教育本身复归,更加彰显出教育治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跨越。再而言之,经过十年“撤点并校”运动,农村学校发展无疑进入了绝境,危险与机遇往往相依相生,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着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生机。第一,农村小规模学校已处于谷底,无论从何处突围都是对谷底的挣脱;第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再次被撤并必然撩动社会、公民、政府对教育认知的神经,实现教育公平尤其弥补农村教育欠账成为社会基本共识。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具有自身优势

农村小规模学校之所以为社会各界所诟病,主要在于以经济理性为逻辑起点的价值观主导下,对教育效率的片面追求,因对效率的过分推崇而逐渐对公平迷失,通过“撤点并校”运动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不堪重任”上演到了新的高度[7](P203-209)。经过十余年对教育效率的追逐,对教育公平的呼唤显得越发急切,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公平价值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充分认识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所具有的优势,笔者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班额普遍偏小,与城镇的大班额学校有质的区别,在小班额的学校里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第二,通过对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与中心校大班额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学业成就优于中心校;第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趋于稳定且稳步回升,经过农村学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寒冬之后,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学生生源趋于平稳并开始稳步回升,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继续留存提供了基本前提;第四,小班小校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在形式上农村小规模学校已经具备了教育现代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已被迫先行一步,未来学校必然是小班小校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认知。

(三)“后撤点并校时代”党和国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高度重视

自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紧急发文叫停持续十余年的“撤点并校”做法起,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12年11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2013年9月《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2013年1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2014年年初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出台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2014年11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党和国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四)强大的中师队伍扎根基层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最低学历要求是中师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对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出新要求,专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不断被塑造出来,但是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并没有带来社会的普遍赞誉,反而不断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对中师的向往不断被念及[8]。从中师毕业后走向小学教育岗位的教师大多秉持着传统中师注重学生综合培养、教学基本功训练有素等优良传统,这部分群体目前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正是强大的中师队伍扎根基层,为实现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人员保障,他们的坚守为实现底部攻坚,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提供了可能。

(五)社会各界的农村教育实践不断

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例如,徐州市自2012年起启动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工程,计划用3~4年时间,投入19.5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213所,全面消除覆盖范围5公里以上的义务教学区,保障就近入学需求。睢宁县政府批拨经费1264万元,专项用于恢复农村13个小学教学点,有效解决家校距离5公里以上约1000名以上学生就近入学问题。湖南泸溪县给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发放岗位津贴1500元,加上农教补贴,村小教师一年收入比城区教师要高上1.6万多元,有的村小教师年收入达到5万元,该县还基本上为每一位农村教师建设了一套周转房。甘肃教科文协会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垂直互动参与式”复式教学新方法。从2004年起先后在甘肃和青海8个县推广了垂直互动参与式复式教学法的培训,受益教师和学生达上万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福建省培田村扶持的培田小学都是鲜活的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的案例,正是社会各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广泛关注,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乘势而上,实现振兴提供了新的可能。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强”“小而优”蜕变的具体举措

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强”“小而优”转变是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根本愿景。为实质性地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力。

(一)树立正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观

拥有正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观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笔者认为正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观至少应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变被动为主动的发展意识,以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高度依靠外部缓解,这是丧失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为此,须转变固化模式,变被动依靠外部环境为主动向内寻求内生性的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之道。第二,倡导生活教育理念。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脱离生活的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农村教育要为升学服务、为城镇服务、为农村服务,三者都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学校也不能完全脱离人的生活而独存。为此,应将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统一,成为真实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唤[9]。第三,建立真正体现义务教育价值的督导评价。一是摆脱应试教育的升学率评价,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业水平、课外活动、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敦促地方政府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二是建立以保底、扶弱为指向的评价,重心是“评差”而不是“评优”,按照“差者愈多”的原则配置资源,关心后三分之一学校和学生的成长。三是增值性评价,即根据学校不同的基础、生源状况,对其办学质量进行发展性的增量评价,这是对不同学校公平的评价。

(二)倡导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

甘肃省平凉市在市域范围内成立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通过实行“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落实“三项机制”,即由中心校校长负责小规模学校整体规划和教学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优秀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成果的共享机制;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和质量考核“四统一”的管理机制,不断开展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小规模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在教育局的倡导下,由范家小学、石龙小学等14所小学自愿组成地方性、公益性、非营利性义务教育发展组织,通过实施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六大行动”,紧紧围绕“三大提升”,即发展领导力的提升、干部执行力的提升、教师教学力的提升,努力实现“三大目标”,即常规管理有新突破,教师发展有新期待、学校发展有新面貌。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难兄难弟、抱团取暖”的办学模式实质上是集团化办学,联盟的成立打破了原有的“强带弱”“强强联合”等固有模式,这对于以集团化办学的形式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变革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形式

在教育发展新常态下,教育呈现理想与现实、城市和农村、改善公平与促进创新的强烈反差。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教育普及和大众化阶段,进入了互联网环境;但教育之体仍陷于应试教育之中[10](P10)。就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笔者认为应顺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积极在新常态下变革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形式。第一,倡导小幼一体化,小学办好幼儿园既是对国家倡导普惠性幼儿园的回应,也是积极稳定小学生源的举措;第二,废除小学统一考试,将小学阶段的学业考评下放到学校,学校自主办学,自主考评,坚决抵制“应试教育”;第三,严厉打击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超级学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使得起跑线不断前移,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严厉打击“超级学校”,促进学校向育人功能的复归;第四,积极尝试新的方式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的困境,例如隔年招生、复式教学等。

(四)打造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有赖于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差强人意已为社会各界所熟识。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的薄弱之处,居于农村教育的底部。为打造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定期农村教师服务机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实践几年而不是终身被困于农村学校,等服务期满之后可以获得相当的物质与精神报酬。第二,建立农村教师退出机制。这点主要考虑好两方面内容:一是优秀教师如若跳槽到其他行业应当被允许;二是不合格的农村教师也要采取措施淘汰出教师队伍。第三,开展“县管校用”,变农村教师“学校人”为“系统人”,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在区域内的相对均衡。第四,小学教师工资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多为小学阶段,保障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省财政、县财政也要配套相应资金,保障实现城乡教师工资一体化,保障农村教师工资优于城市教师工资,保障教师工资优于公务员工资。第五,试行全科教师。全科教师已经在广西、重庆、浙江等地积极开展了实验,且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全科教师缓解农村地区师资不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值得借鉴。第六,充分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的作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是个苦差事,但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又至关重要。为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设立岗位津贴并释放校长办学自主权成为必要举措。

(五)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营所需经费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财政部2010年在已下拨635.2亿元的基础上新增105亿元用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增加的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运转困难等问题,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014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教育部副部长在《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出不足100人的按照100人的学生来核拨经费,确保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虽则不足100人按100人拨付生均经费已经讨论并进行了多年,但是中央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文本,以至于该项惠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有些地方执行有些地方不执行的“量力而行”的情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对10余省百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研得知,不足100人按100人拨付生均经费也只能基本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运营,若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各地开展的积极探索值得借鉴,例如四川阆中市学校学生规模不足300人按300人拨付生均经费;四川广元市利州区按不足150人拨付10万元教育经费,广元市剑阁县按不足150人拨付20万元教育经费等,都为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提供了积极参考。

[1]杨东平.农村教育需要“底部攻坚”[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

[2]张旭.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困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3]曾国华,吕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考[J].中小学管理,2013,(2).

[4]彭大鹏,赵俊清.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之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5,(1).

[5]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7]白亮,万明钢.“经济理性”还是“价值公平”——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取向分析[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东北师范大学,2011.

[8]王建平,胡重光.中师转型中的价值传承与实践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9]项贤明.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J].教育研究,2013,(8).

[10]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陈梅云]

姜振栋,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山东日照276826;张旭,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088

G628

A

1004-4434(2015)10-0166-06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