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波
(重庆市忠县涂井乡中心小学 重庆忠县 404300)
例谈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实施解放的策略
李仙波
(重庆市忠县涂井乡中心小学 重庆忠县 404300)
传统的"范画式"教育模式,偏重教师实施而限制儿童活动,这是与新课改"孩子是活动中的主题地位"相悖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实施"解放孩子"的策略,这样就能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敢想、敢做、敢创造。
小学低段 美术教育活动 解放孩子 策略
“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解放理论”。他的这一教育主张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它与当今“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战略息息相通。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活动的实例简要的谈谈在小学低段美术教育中实施解放孩子的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关注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我根据该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儿童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可爱的熊猫”、“小花猫玩球”等绘画内容,“可爱的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儿童的兴趣点上,让儿童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
例一:圆形,可以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儿童用添画的方法画出气球、苹果、车轮、太阳、笑眯眯的脸、救生圈、表、皮球、盘子、猫、兔子等物体。到了中高年级还可以进行圆的畅想。我不仅要求孩子们表现出来,还要求孩子们用语言描述,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儿童智力得到了开发。
例如在泥工活动捏苹果时,教师出示自己事先捏好的苹果,引导孩子们观察并讲解苹果的制作步骤。然后要求孩子们动手动脑,仿制一个泥苹果。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孩子们动手的机会,让孩子们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途径。儿童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
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一个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认真仔细的观察,可以帮助儿童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意愿画《美丽的春天》,教师先组织孩子们观察春天自然界的变化,带领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观看春天的自然风景、录像带或风景图片,演唱有关春天的歌曲等。通过上述活动,孩子们了解了春季的特征: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哗啦啦、哗啦啦地淌着;小草发芽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黄黄的迎春花开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开了,粉红色的桃花也开了;花蝴蝶飞来了,小蜜蜂飞来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啦;美丽的风筝在天上飞着,农民伯伯正忙着播种,小朋友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去春游……。教师启发孩子们:“这么美丽的春天,咱们画下来,比一比,谁画的春天最美丽”。于是,孩子们就纷纷投入到创作中,一幅幅“美丽的春天”便跃然纸上了。
在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中,儿童的观察能力,必然得到提高。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小孩子得到了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我在美术活动中,给孩子们以充分的机会,让孩子们积极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给孩子们讲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充分的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们的作品,引导孩子们继续创造。如:在绘画飞机活动中,一幼儿画了一架“四不像”飞机,我问:“你画的这是什么?”孩子答曰:“这是外星球飞机。”我有点纳闷:“你为什么画这种飞机呢?”该孩子乐滋滋地回答:“我想要跟杨利伟叔叔一样飞到太空中去,想到哪个星球就飞到哪个星球去。”我恍然大悟,忙引导说:“那你现在准备飞到哪个星球去呢?”孩子想了片刻说:“我要先飞到月亮上去,再飞到太阳上去……”说着在飞机旁边画上了月亮、太阳等星球。孩子的创造就这样在讲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提高。
而在每次活动结束时,我更愿做一个合格的听众,给孩子们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请孩子们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让孩子们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孩子们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
自然界随时可觅的一切在孩子们眼中都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幅美丽的画。我们经常带着孩子来到田野、郊外、公园中尽情地嬉戏玩耍。春天,田野里草长花艳,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采来野花编织花环,互相比试着谁的花美、谁的花多;有的拾一片树叶,用指甲在树叶上作画;夏天,孩子们弄来泥巴,玩起了捏泥人的游戏;秋天呈现一片丰收景象,孩子们采集各种果实,用颜料、粘贴纸、皱纹纸等给瓜果打扮,将一个个瓜果变成了可爱、有趣的小娃娃、小动物;冬天,冰雪覆地,孩子们在野外打雪仗、堆雪人……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作的乐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想象性、合作性、装扮性,从而使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与生俱来就有创造的潜能,儿童的创造强调了自身发展的个体价值,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儿童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策略,领会“六大解放”的深刻含义,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