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薇 顾永旭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225)
试论如何深化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李峥薇 顾永旭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225)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会对其生活学习,成长成才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正确疏导,甚至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应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至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符合教育部在第十六号文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论述中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方向。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其中也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及事件处理能力的建设和培养。
1.生活环境变化导致的心理焦虑
新进大学的学生面临着学习方法、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模式等发生巨大变化的压力,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继而造成情感压抑、心理挫折、厌学情绪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的心理困惑
学生个性,外貌,家庭经济条件,地域等差别,以及大学的社会化交际对原有人际交往模式的冲击,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产生诸如感到孤独、焦虑、困惑、失落等心理问题。
3.社会实践不顺利导致的心理挫折
大学里大量的社会实践,肯定会有同学会经历不得志、竞争中失利的情况,由于学生情绪处理能力不够,会引发不自信,对现实恐惧,对学校、老师和周围同学误解,从而导致自暴自弃。
1.人生安全
人生安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底线,关系着每个学生最根本的人生利益和家庭幸福,而心理问题是学生出现人生安全问题的重灾区。
2.思想状态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会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成熟。
3.学业发展
心理问题易导致学生中止学业,据统计因心理问题休学和退学的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4.综合素质
心理问题的学生会表现出负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不利于正确地发展自我意识和有效地开发潜能,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角色定位不明,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
从传统上讲,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日常常规性事务管理者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大学辅导员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工作中,应把握对全体同学心理问题的掌握;在检查工作时,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切入;在找学生个别谈话时,应广撒网,有针对性且不能蜻蜓点水。
从2005年开始,大学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才开始建设,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在逐年增长,但因涉及的人数不多,恶性事件在同一名辅导员身上发生概率小,所以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事件不够重视,主动去发现、干预的意识不强,侥幸心理普遍存在,往往等到恶性事件发生或者学生自主就医报告的时候才急于处理,错过了心理危机干预最佳时机。
2.专业素养欠缺,干预工作难以深入
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水平、熟练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技巧是高校辅导员能否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但现实是,心理危机干预或者心理辅导是一项比较专业性的工作,由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同,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大多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发现心理危机征兆,积极干预、有效制止危机事件,面临突发事件多扮演“消防员”角色进行善后工作。
3.缺乏自我激励,实际工作容易倦怠
高校年轻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独立的工作思考,做事力求简单稳妥,不敢在工作中展露自己的个性,对自身的事业价值没有深入的思考,工作中偶然遇到别人的质疑和反对容易变得沮丧,对自己缺乏足够信心。加上繁忙的日常工作在情绪上造成的疲乏感,导致高校辅导员成功感过低,降低了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
1.工作性质优势
高校辅导员必须“三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食堂。所以,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是全天候、全方面的。这样,辅导员可以在与学生日常交流中第一时间发现学生情绪上的变化或心理存在的问题。小事及时沟通疏导解决,大事可以及时上报寻求更有效专业的力量。
2.职位地理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链接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借此,辅导员便可以整合校内外各种有效资源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学生家长、专业课教师、校外有关人士等多种途径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既可以提供真实有效信息给专业心理医生,还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可以及时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和蔓延。
3.工作范围优势
辅导员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把握地比较全面,这样的全方位的优势是其他教学人员所没有的。虽然各大高校都设置有心理卫生咨询中心,也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想要有针对性地落实,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2).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01).
[4].赵明吉,刘志岫主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探索与实践——大学生管理工作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