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莫高窟第45窟看唐朝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

2015-02-27 15:41商艺博
关键词:敦煌石窟莫高窟敦煌

商艺博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从敦煌莫高窟第45窟看唐朝敦煌石窟的艺术风格

商艺博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敦煌出现的大量佛教经卷和石窟艺术进行研究,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敦煌石窟在唐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以唐代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例,分析窟内壁画、造像、建筑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此石窟图像学的研究来探究敦煌石窟在唐朝的新发展,及其在唐朝达到鼎盛的缘由。

一、敦煌石窟在唐代的发展

唐王朝在中国统治的历史长达289年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其间在敦煌莫高窟开窟最多。和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政治、经济到达高峰一样,文化艺术也走向了自己的顶峰时期。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二百余窟,几乎是现存全部洞窟的二分之一,且艺术风格变化显著,逐渐走向石窟艺术的成熟期。

前辈学者将唐代敦煌石窟的开凿分为四个阶段:初唐期,此时内地早已统一,敦煌地区又经过了五六年的动荡、割据与纷争。武德末、贞观初,唐朝关闭西北关津,“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在贞观元年(627)西行求法,是从瓜州、敦煌间偷渡出去的。那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征西域时,大都带着自己的文士、诗人、歌童、舞女、医卜、星相、画匠和织工等各类随军服务的人才。当时在莫高窟建窟造像时,一定会有他们从内地带来的匠师们参与绘塑,为此敦煌本地的画工就可以直接地学到内地的新画风和新技法,此时敦煌一带虽有较多的军事活动,西北地区因民族冲突而多次发生战争,但修建石窟的活动并未受到明显的干扰。相反,大批文人匠师随军西来,如岑参、高适的著名边塞诗篇中所描绘的情形,给敦煌艺术的进一步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盛唐的敦煌艺术家,在新思潮、新技巧的刺激鼓舞下,丰富和完善初唐建立起来的特色鲜明的艺术规范,使敦煌艺术更加成熟;之后是吐蕃王朝近七十年的统治,一般亦称为中唐期,吐蕃王朝是有史以来国势最强的王朝,吐蕃把敦煌看做是一个佛教的中心,极力加以保护。在吐蕃统治敦煌初期,沙洲的僧寺、尼寺、僧尼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到吐蕃统治末期,寺院增加到十七所,僧尼猛增到数千人。吐蕃对敦煌的统治使敦煌避过了唐朝灭法对佛教的破坏,使佛教教团和寺院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归义军时期进入晚唐,在对中唐文化艺术承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莫高窟第45窟艺术特征分析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5窟窟内没有明显的题记、从文献中也无从查知明确的开窟时间,但从窟内壁画塑像的风格看,营建的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观音、大势至及南、北天王各一身,以趺坐佛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开来。窟内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东壁门北画地藏观音各一身、门南画观音一身。

主尊趺坐佛左手抚膝,右手上举,端坐说法,头顶肉髻,面容圆润温和,耳朵肥大,弧形的眉毛,眼睛细长,嘴唇饱满,神情温和亲切。佛像身躯宽厚、仪态端庄,充满智慧又平易近人。佛像左侧第一尊塑像是弟子迦叶,胸部半袒,内着锦襦,外披衲衣,眉毛拱起,额上有纹,双目下视,嘴巴微启似乎想要张口说话。人物表情刻画细腻,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的形象。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微倾,双手十指交叉放在腹部,双手十指交叉放在腹前,眼睛微闭,似乎在凝神遐想。人物举止闲适,面目清秀,袈裟的刻画也很生动自然,很像现实生活中的青年。弟子旁的菩萨像,身形柔美飘逸,高髻,面色圆润,神情恬静。是唐代彩塑菩萨中的上乘之作。最外侧的天王塑像,身躯魁伟,身着铠甲,一手叉腰一手握兵器,表情严肃、身体积蓄着力量似乎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南壁绘制的是反映观音菩萨功德的法华经变,壁画中央描绘了大幅的观音菩萨,这是一幅女性化的菩萨像,胸前饰有各种璎珞,周围绘有8幅观音救助诸难的情景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则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

此窟的地面铺满了地砖,表面浮雕着各式各样的莲花,莲花象征着是净土,进入洞窟后就像踏上了净土的世界一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所看到的45窟绘制的人物仿佛是盛唐时期各个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真实写照,并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了深刻的、虔诚的宗教情感,它是艺术、宗教、生活完美的结合,虽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今天,我们欣赏它时心灵依然为之颤动。

三、唐朝敦煌艺术的新发展

唐代典型的石窟是覆斗式石窟,平面为方形,四壁直立,主体空间非常的完整,与礼拜供养的信徒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有点神秘感。龛内的佛像的尺度大多和真人大小相似,装饰华贵精美,很有贵族气派,也很有亲切感。两侧的壁画以各类天国净土为主,场面清新、欢快、美妙、幸福,境界深远而稳定。覆斗顶上正中是华盖图案,四披满绘千佛。地面则遍铺莲花方砖。这个洞窟就成为一个豁朗、宁静、祥和、欢欣的佛国世界。在透视上,用三度空间感极强的透视法处理建筑、雕塑和其他形象,但并不拘泥于焦点透视,而是根据内容和不同人物的需要,分组确定透视的灭点,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并与建筑平面相适应。唐代塑像和壁画中的人物比例适度、丰腴、体态健美、庄严沉静,显示出唐代中国健康的审美趣味。这种类型的形象随着大唐文化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辐射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用色上,颜色的种类变多,增加了新的赋彩的方法,表现出来的形象也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代莫高窟艺术是大乘佛教的辉煌,佛教艺术创作也更自由,把佛变成世间的人,描绘出了更具世俗趣味、更具艺术感染力的佛国世界。雕塑的形象充也更像现实中的人,拉近了艺术与观众,佛教信仰和信徒的距离。图案的巧妙安排,及色彩搭配,绘制出了佛教中宣扬的理想的佛国世界,激起人无限的遐想及憧憬。

敦煌莫高窟气势磅礴,随时代精神赋予塑造的形象以人的思想感情,使之人神相通,赏心悦目,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是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莫高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宗教和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是我国不朽的艺术。

[1]宁强《敦煌石窟寺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2]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4]参见宁强《敦煌石窟寺研究》中石窟按时代编序的表格,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49页。

[5]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12-13页。

[6]参看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察》中的相关章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7]《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鷲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次第结集、增编而成。经文见《大正藏》

[8]《观无量寿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石窟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