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特点及反思

2015-02-27 14: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国民改革开放媒介

沈 楼

(浙江工商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特点及反思

沈 楼

(浙江工商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的蓬勃发展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改革开放之前以及初期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价值共同体,使得一部分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各种渠道来源的媒介信息时失去了自我。通过梳理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健全非政府组织,促进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我国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大众传媒;媒介素养

一、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及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普及,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开始呈现爆发式的大幅度增长。根据历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第一次全民阅读普查时我国国民上网率仅有3.7%,电脑以及互联网在当时还不能被大众所熟悉和使用,网上阅读就更为鲜见。2001年,网络阅读率发展为7.5%,2003年该数字为18.4%,2005年为27.8%,2007年为44.9%,2008年为36.8%,2009年为41.0%。2008年,除了网络阅读之外,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也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2009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比例达24.6%。而在最新的第十次全民月度调查中,数字媒介阅读率达到了40.3%,其中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两大主要数字化阅读方式”。[1]

可以说,数字媒介正在迅速改变国民的媒介习惯与媒介态度。该数据同时也指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的77.6%下降了1.3个百分点。国民综合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即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国民对媒介阅读的功利性思想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目前的年轻人中,“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思想逐渐为“不为功名不读书”的思想潮流所取代,从而使国民的整体思维模式都呈现出一种功利化模式。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梳理并分析改革开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特点并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宣传阵地,承担着“喉舌”功能,它不提倡媒介使用者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和批判,而是无条件地接受。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下作为稀缺资源的媒介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诉求目标,因而单方面试图减低或者肃清媒介副作用的“堵”作用越来越小,其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减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元化的官方媒体进行了改革,而媒介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因此,官方媒体要面对市场和权力的双重压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现象,大众的受众辨别力急需提升。尤其是对于认识能力还较为模糊的青少年群体,图解化、感性化的媒介内容使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被置身于“媒介暴力”之中。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随机调查,75%的少年犯受到暴力和色情媒介信息的影响。[2]而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占了3.67亿,媒介暴力和色情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发行量急速上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生媒介开始出现并得到普及,媒介不再成为官方垄断的稀缺资源,普通百姓也可以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1978年前,我国报纸基本上是各级党报,另有少量的行业报、企业报,再加上几张晚报,品种相当单调。截至2009年,全国的报业集团数目达到了39家,报纸2119家,杂志9038种,媒体总量是改革开放前的十几倍”。[3]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媒介逐渐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这在扩大社会效益的同时,却也出现许多媒体打着“一切从观众的喜好出发”而热衷于明星绯闻、性丑闻、凶杀暴力,甚至是假新闻从而提升发行量,却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求和利益。

(三)重大社会信息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的信息流动已经越出了国家边界,我国国民不断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重视“公众知情权”问题,因此单一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思想壁垒难以见效。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危机新闻事件多采用“封锁消息”的政策。以我国的唐山大地震为例,“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只对地震灾情的详细情况仅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句话轻轻带过,直到1979年媒体才首次对社会披露具体伤亡数字。”[4]而随着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的报道,2003年“非典”报道等一系列危机新闻的报道,我国媒体面对危机新闻时的态度才逐渐有所改善,突破了单一舆论导向思维以及单向的僵化报道模式,显得更有“人情味”,更“人性化”。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我国媒体及时、有序的新闻报道则为公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社会主义市场化和民主化环境也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民更加需要依赖媒介信息从而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进行监测,由此形成公民行动网络,推动社会发展,离不开对媒介信息的综合与批判能力。目前安徽省“两会”上,“网络问政”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率先对官员启动网络问责,武汉市长要求各单位工作计划上网公开让市民监督等等一系列举措,就是利用网络媒体为民主化环境寻找了新的实现途径。

三、我国大众传媒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反思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大众传媒是直接获取外界信息,保持对政府政策及时消化吸收的最主要渠道。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过程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我们反思和注意:

(一)如何强化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对以新兴电子传播媒介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介所代表的流行文化泛滥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冲击表示关注及担忧。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复杂的历史性问题是既要加快速度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又要防止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老路。在这体制转变的巨变过程中,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同时存在“道德爬坡”与“道德滑坡”的复杂现象,并借由大众传媒而迅速扩大。因此,以何种伦理道德建设作为标准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道德水平的同步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应当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使大众传媒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

(二)健全非政府组织,强化传媒伦理规约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够健全,没有传媒方面的专门组织或协会,缺少社会关联项目的推动,使得大众媒体对于当代的媒介道德意识尚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误区,不少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误认为传媒伦理就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新闻单位的自己的事”,在实践中也拘泥于培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学者周直指出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伦理论纲主要以“以经济伦理建设为主导,抓住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基层单位这四个环节”。[5]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关部门应当转变心态,将网媒体的强制控制转变为全社会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大众传媒建设中来。

(三)促进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如果说资本主义兴起之初是西方社会新旧观念的转折点与交汇点,那么改革开放就是我国传统思维与现代社会交流与碰撞的交叉口。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接受西方思想潮流的速度,然而我们也应当试图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其现代意义及诉求。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入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大众传媒经验,以更开放的心态来吸纳全球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多样化的大众传媒相融合,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四、结论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四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改革开放之前以及初期整个社会所共有的价值共同体,也使得一部分普通老百姓在面对各种渠道来源的媒介信息时失去了自我。因此,充分发挥社会舆论机关——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杨嘉.全民阅读之变[EB/OL] . http://www.pep.com.cn/cbck /6x/201101/t20110106_1010423.htm.

[2] 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 李军林.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周直.体制转换时期伦理道德建设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1996(08):7-13.

[5] 吴廷俊,夏长勇.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6):32-36.

G206.2

A

1674-8883(2015)23-0114-01

沈楼(1989—),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
国民改革开放媒介
一直难忘
高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书,最优雅的媒介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