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梅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非主流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发展倾向及引领路径
吴庆梅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主流文化在中国(文中仅指中国大陆地区)青少年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出于多种因素影响,非主流文化一直客观存在。本文从非主流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为切入点,再结合非主流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辩证分析非主流文化产生的利弊影响,继而在如何引导青少年更理性地看待与接收非主流文化提出相关建议。
非主流文化;青少年;价值引领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大踏步地进行着跨越式发展,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将那扇通往世界的门越开越大,展现出兼容并包的度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便是对于文化的吸收。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1]这个定义比较权威。西方文化以英美文化为代表,展现出的一个最大特点便是个人自由发展、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也与西方文化产生的根源即海洋文化相吻合,而这与中国含蓄内敛的“家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对立的。对立碰撞产生火花,中国广大青少年因为拥有极强学习与接收能力,自然成为这股文化浪潮中的最先受益的一个群体,但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原因,加上价值观尚在完善阶段,中国青少年们并没有很好的鉴别与批判吸收的能力,因此,西方文化中并不先进和完善的非主流部分也为他们所学,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比如厌世态度、个人主义等等。
基于此背景,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文化建设必须从了解非主流文化发展现状入手,认真分析其成因及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引导青少年向辩证接受非主流文化的道路上前进。
非主流文化,即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种范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所肖建华认为:“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传统、政治权力、社会权力通力维护和阐扬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为这一价值体系服务的一切文化设施。”[2]那么相对的、非主流文化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社会中并不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文化形式,它有可能有悖于统治阶级的领导方针,当然,也有可能是对统治阶级所倡导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这取决于它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
“非主流文化”这一名词并非国内首创,而是起源于英国伦敦的“朋克文化”。“其中以哥特摇滚风和视觉摇滚风为代表。朋克文化属于后现代虚无主义,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奇异装扮表现愤怒、破坏、死亡等情绪,风靡于摇滚音乐人和爱好者之间。90年代末,由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融合了 Pop 流行元素,在视觉的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元化,并且开始表达一些忧郁、悲伤的主题,于是便产生了Emo( Emotional)文化。Emo文化同样发源于音乐领域,但很快变成了一种时尚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3]从这段描述可得出,现在我们对于非主流文化的界定有了词义上的扩张,这类文化也从音乐这个框中跳脱出来,展现出了与往日不同的特点。笔者认为,在当今中国,非主流文化体现出如下特点:
中国青少年结束大学生活后,绝大部分进入社会成为了“社会人”,与象牙塔外的世界开始联系得空前密切,但深受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们的思想与行为却走向了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与真实的社会格格不入。典型的非主流文化现象,像快闪、纹身、涂鸦、乐队文化等等,它们在当今中国有着较多的拥护者。这些人平时悄悄隐藏在人群里,当相关文化活动开始举办时,便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享受着属于他们的盛宴。像北京迷笛音乐学校主办的“迷笛音乐节”,自2000年5月1日开始,已经举办了二十五届,每一届都拥有不同的主题,是热爱摇滚音乐的青少年们释放天性的摇篮;纹身也如此,这种某种程度上黑社会帮派的成员标志已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一些青少年们将纹身视为个性与潮流的象征,有时也表达了纹身者对于社会和生活的态度。这些现象说明了现今的非主流文化有了很明显的社会化倾向。
另类化即突破传统和主流的一种趋势。一些青少年进入社会后,急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却又不匹配过硬的能力和素质,再加上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于是他们另辟蹊径,渴望通过与众不同的表现吸引注意,而忽略了提升自我,这是一种剑走偏锋的做法。所以,尽管参与非主流文化活动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还是非常小的,迷笛音乐节每年仅有几万人参与其中,喜爱涂鸦和纹身的青少年通常也被绝大多数同龄人视为“异类”。这些人喜爱彰显自己的个性色彩,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沉浸在这些文化塑造的氛围之中,久而久之越来越与整个社会脱节,也越来越难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当中。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紧张,竞争的氛围充斥在可以想见的各个领域之中,而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们身上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尽管有梦,但绝大多数已经被碾压在社会的钢筋水泥之中,如此压抑的环境之下,一些青少年们急需一个渠道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与主流文化的循规蹈矩不同,非主流文化玩得就是另类,就是要解构现代社会,快闪、滑板、夜跑等等,这些活动无一不在突破常规,实现着对于秩序的嘲讽,在一幕幕恶作剧般荒诞的表演中抓住众人的目光,从心理生理双方面完成了对于压力的释放与宣泄。
探讨非主流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部分去分析。
1.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为此,吸取和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就成了必然。邓小平同志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4]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要保留自身鲜明特色,做到取其精华并仍有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这是文化学习的理想化状态,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国青少年们来说,如何把握学习的度成为了难题,于是索性来者不拒,这样接受的状态其实是茫然和无所适从的,在这样的心理之下,非主流文化进入中国青少年的视野并为他们所接受也就不奇怪了。
2.高校教育体制的滞后。[5]现今中国高校急剧扩招,但显然各种条件并没有跟上学校数量增长的速度,师资力量除老牌名校外均较为薄弱、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明显滞后于学生的要求,课程编排也缺乏规范性与合理性,再加上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们频频遭遇“最难就业季”。如此种种,使得当今青少年身心超负荷运转,一部分人变得空虚懈怠,对现实生活没有了希望,于是便将注意力与精力放在了离经叛道的非主流文化之上。
1.西方各类思潮的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倡导人天性的解放与标新立异,这毫无疑问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少年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表现出来便是桀骜不驯、极端自我,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中庸”相对立,却恰恰迎合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像“街头文化”中的死飞,尽管有很高的危险系数,可还是阻挡不了标榜个性的青少年的喜爱。
2.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之一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此之后我们便步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着普通人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6]网络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青少年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当然这把双刃剑对于他们的身心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包罗万象,极大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但我们不能忽视网上信息的鱼龙混杂,某些负面信息也源源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对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影响,这些影响系统总体来说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意义也是如此。
1.适当缓解压力。当今中国的青少年可以说处于各种高压中心,就业、升学、寻找配偶等等,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高,并且比较敏感,所以对于这些压力,青少年们往往会进入一个理解和接受的误区,即“我不行”、“我做不到”,他们容易将普通事件的发生上升到性质这一深层方面,因此,如何排解压力也是中国青少年非常关注的话题。非主流文化在这方面就承担了一定程度“减压阀”的作用,就像前文提到的,与主流文化的循规蹈矩不同,非主流文化玩得就是另类,就是要解构现代社会,不论是涂鸦还是乐队,参与在其中的青少年们能够张扬压抑许久的天性,尽情释放压力,这样追求刺激与存在感的文化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使他们暂时忘我,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和谐。
2.使个性更立体。非主流文化并非一无是处,积极的非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结构的一种补充和部分修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在两个极端中取其中间,是抑恶扬善,促进人们完善道德。但中庸之道固守“过犹不及”的训诫,使人们思维僵化,信奉“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泯灭了人的正当欲望,抑制了人的生活力,导致了生活毫无激情、平淡无奇。这就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结果。”[7]而非主流文化中强调“实用主义”、“张扬自我”,在当今中国社会则更加适用,也更容易使青少年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更容易成长为一个丰富而非乏味的社会人。
1.过度放纵,行为无序。人天生就有各种欲望,而人又作为“社会人”存在在现代社会之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使人能够区分好社会利益与自我利益,社会有一整套的行为规范,规定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方向,非主流文化本身就处于文化边缘,不为大众社会所认同,再加上参与者主要为接受能力强但辨识能力薄弱的青少年,所以更容易使非主流文化的“反社会性”显现出来。“从马克笔绘制的漫画风格的造型到喷漆罐渲染的大尺寸3D效果的泡泡字,几乎充斥着整个墙面空间,在视觉上带有粗野感和侵犯性,强烈表达出一种宣泄个人不满之感”,[8]中国青少年们将各种情绪宣泄通过手中的喷漆和大大的墙面表达出来,反对者将其看作是对城市的污染,这种无序和放纵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共秩序。
2.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中国当代青少年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本身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认知就比较模糊,他们善恶分明、敢爱敢恨,却常常表现出冷眼旁观社会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是生长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一代人,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都处在较为稳定的时期,基本没吃过什么苦。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容易对现状感到厌倦乏味,因此崇尚刺激与个性的非主流文化就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消遣方式,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像夜跑、死飞此类街头文化的浸染下,青少年容易极端以自我为中心,而将自己“社会人”的身份抛之脑后。
大众传媒在各国青少年文化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更是如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媒体的责任与义务。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问题大都出现在缺少管制的网络新媒体当中,而中国大多数青少年们接触最多的便是网络媒体了。因此,从传统媒体方面讲,做好政府和非政府团体之外的第三只手,抓好青少年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从新媒体方面讲,媒介自律非常重要,不应过于以赢利为目的而丧失底线,即使传播非主流文化,也应该传播具有创新和积极意识的非主流文化。比如人民论坛网在2014年5月4日援引自金华新闻网的报道就展现了浙江省金华市高中生在“五四”青年节那天以“音乐快闪”这种方式展现了独属于高中生青春洋溢的活泼形象,为那天的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中国现今教育体制的确立是历史与现实作用的
产物,不可全改,也不可不改,可采取“扬弃”的做法。从思想层面来讲,西方校园中平等、自由、开放的校风确实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保护与重视,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青少年的天性,当然,当中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部分的确需要摒弃;从课程设置来讲,有很多是与现实要求脱轨的,容易出现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的情况,青少年们在校懒懒散散,出校一头雾水,这都会成为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追求非主流文化上面去,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刻不容缓。学校应将目光放长远,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加强校内校外的交流沟通,办学是否成功可以加入社会这一大课堂的检验,让同学有竞争意识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学习热情,将心思放进正轨。
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大致内容即受众带有明显的目的和动机去观看、收听和使用媒介,可得出理论中的主体与本文两主体有异曲同工之妙,非主流文化之于媒介,中国青少年之于受众,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青少年选择接触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有自身的倾向与选择性,因为前者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为此我们便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正确把握主流文化与青年主观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和切入口,改变以往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和空洞无味的说教模式[9],比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促进高校素质教育而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所到之处无不赢得大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润物细无声”,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而不至于引起反弹,这样在进入社会之后,青少年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接触更加符合自身欣赏水平的文化活动了。
[1]宋晟,张庆余.中西方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比较[J].南方建筑,2004,(6):14.
[2]肖建华.“大众文化”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5):19.
[3]李春晓.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
[4]徐清泉.文化的分流与现实的作为[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2002,(4):139.
[5]蒋爱林,等.高校校园非主流文化的现状及成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27.
[6]李永健,展江.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68.
[7]周建标.中庸之道的积极性与局限性[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2,12(1):97.
[8]吕伟.叛逆·幽默·时尚——浅谈街头涂鸦艺术[J].大众文艺,2010,(20):120.
[9]蒋黎,伍盈.非主流文化对当今青年群体的影响剖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
On the Trend of Non-mainstream Culture among the Youth and The way to Guide them
WU Qin-mei
(College of News and Media,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lways plays a leading role among the Chinese(This paper only refers to the Chinese mainland)teenagers,but for a variety of factors,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always exists objectively. This article use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combining the causes of non-mainstream culture in China, dialectical analyzes the pros and cons of non-mainstream culture influence, then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guide the youth to hold a more rational view and accept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non-mainstream culture;teenager;value guidance
G641
A
1009-9545(2015)03-0045-04
2015-03-05
吴庆梅(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