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的执行人龚晓薇女士,除了正殚精竭虑地主编完成当月专题内容,她还有一个身份,是重庆长江中学教育创新服务项目的牵头人。
所以这一个月她在马不停蹄地组建团队:我和泉源高中首席导师张良,成为 “学校概念与机制设计顾问”;部分外聘专家、课程中心段晶鑫博士、视觉中心王樱洁总监、培训中心周妮主任等,都分别“入了她的法眼”。
经过两天的学校调研,项目团队又在南山书院喝茶,掏心挖肺、吵架妥协、创意叠加——调研信息汇总、可用文化/自然/技术资源分析、办学与课程方向创想、机制与环境研讨创新、教师与管理团队提升设计……一支因项目需求邀请的“不同领域专业高手”,汇聚成为中国最具前瞻性的“未来学校幕后创客团”。
这是蒲公英教育智库若干同类型项目中的一个。如果说几年前的中国,“教育创客”还呈现“独行侠”的状态,那么今天,已渐渐有了“小分队”的规模。而我们这支“小分队”,因为机制支撑下的“专业优势联网化”,已经称得上是这个领域的优秀团队。
我的这些同事们每天所面对的任务是:
1.研究。每个人围绕一个教育实践的核心课题展开研究,以“穷尽一切可能”的状态,全球范围收集“同类案例”, 进行价值筛选、课题重构、重新想象,实现研究成果的公开媒体呈现与分类案例存档。
2.实验。阶段性将最具现实意义的创新成果,与智库的核心实验项目融合,展开小规模的实证观察,获取这些设想在学校落地后的实操路径和现实变量,进行记录与传播。
3.服务。每一天,面对寻求创新性服务的学校,展开“未来学校建设”的价值链设计:办一所什么样的未来学校?文化与价值观是什么?课程体系如何衔接学校目标,并实现多元融合?学校机制、管理如何与“未来学校”相匹配?教师素养与技能如何对接课程体系建构?校园空间环境怎样表达办学方向,并成为最课程的儿童学习社区?
本期杂志,要描述的正是其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学校的整体文化/空间/环境,如何成为课程与教学的最佳支撑,甚至有效组成部分?
我们因此看到,大量的教育环境创客们正在世界各地干着相同的事情:依教育的变迁而重组学习空间,把传统的学习要素进行审美化的创意,以“互联网+校内外资源”的方式重构知识情境,用环境创意解放学习动力,用自然生态重建学习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也看到,这些设计的本质,即所有“教育创客团”的根本使命,是对传统教育展开“系统而深度的改扩建”,引导学生更有趣、更有效、更自然地学习,帮助学生在不经意中的生长,已经与世界的律动、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