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 良(泉源高中实验班首席导师)
当X一代长大,被要求列举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传统课堂中的学习对象时,他们认为是纸张、铅笔、黑板和教科书。他们用这样的形容词来形容那时的教室——功利性、无聊的、二维的。
到了2014年,“坐下来!安静!”“拿出你的课本,翻到第21页”这样的声音已然在课堂消失。学习在今天的教室已经改变,从教师指导学生到学生一起工作,学生们可以走进教室,用自己的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作为AR触发设备,并借助电影制作软件,在YouTube上发布他们原创的内容,或者通过他们的手机和其设备完成听觉或视觉内容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2014年的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揭示,从计算机到iPad,技术革新了我们的学习。6大划时代的技术将颠覆我们的教室,这包括:眼球跟踪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的技术、无线技术、可穿戴计算技术、视频聊天技术。
站在这一场技术革命的前沿,我想用为Dream School而努力的实践者张良老师的一篇文章,与您一同构想一间2.0版本的理想教室。
一年前,我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教室的想象。一年过后,它们仍然是我的目标。如果说那个1.0版本偏重于学习情境的营造,那么,加上下列文字中我对理想教室的新想象,就是我心中的2.0版本。这样一间教室,在情境之外,还加上了互动与智能。毕竟,从现代教育产生至今,教育面对的最大问题其实没有改变,那就是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太少。
首先,作为底层功能,信息的全面电子化是这样一间教室不言而喻的要求。所有可以在纸上呈现的信息都可以和应该电子化,核心的当然是教材及延伸阅读材料。
相应地,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作为电子看板的各类固定和移动的触屏电子终端、电子桌面,以及包括数码笔在内的书写、声音和画面等自动记录仪,乃至电子门禁等设备,也应该成为教室的标配。
它们指向一些共同的目标:让信息的获取、非接触式交流、学习动作和思维过程的记录等更加便利。它们就像传感器,让一间教室变得像一个生命体,能感知里面每个成员的细微变化,并与外界随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比如,最新型的点阵数码笔可以让一张普通纸上的所有书写都自动电子化保存,并传送到后台服务器。学生无论是练习还是测试,以及画思维导图这样的信息梳理,老师都可以方便地看到所有书写过程,并以此对一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有更深的了解。在专题研究和信息搜索时,老师在手持终端或大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屏幕,并在需要的时候介入指导。老师可以随时在线召集几名有共同需求的学生,开展非接触式讨论。他也能随时远程进入任何一个小组讨论现场,听取或加入,并向不同学生及时给出不同任务和指导。
当弹幕这样的简单工具运用在扩展视频和PPT课件中时,学生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方便地发表评论、提出问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时分享,老师也可以随时对共性问题予以回复。所有这些信息都将自动保存,便于检索。如果再辅以各种提示符号,任何一种电子化的学习资料上,都会自动附带一个“共同笔记”,记录下任何一次学习行为中每个成员产生的有价值信息,让后来的学习者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如果建立了自有平台的学习资源网,当学生学习时在此浏览信息,一个后台处理程序将予以记录和分析,以此判断这名学生的喜好,并在后续自动推送相应内容——就像那个热门新闻网站“今日头条”一样。它的口号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在你一次次地浏览中,它真的能慢慢知道你在关心什么,最终,呈现在每个读者面前的头条都不相同。在一间理想教室里的学习,也应该体现这个功能。
在这样的教室里,可以很方便地形成多次自动诊断评价,实时向老师反馈学生信息,在一节课内形成多轮教-学循环,并在每轮循环中对不同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
那些无处不在的大屏幕(甚至包括天花板)呢?除了基本的信息呈现功能,当这些看板足够多、足够大、足够清晰时,虚拟现实就更可能实现。模拟实验、历史场景再现、商业卖场模拟、政治会场模拟、户外地质考察、行星运动、美术馆和博物馆360度参观等等,教室和外面丰富世界的连接将更加密切,真正做到方寸之地却又气象万千。外面的真实世界正在迅速全面地电子化,这包括谷歌的街景,以及美术馆的360度立体图景技术。在某种意义上,电子化的世界甚至让学习者更能接近。比如敦煌莫高窟,在真实的洞窟里,因为文物保护限制灯光的原因,每一个参观者无法看清那些精妙绝伦画面的细节。而在电子化的洞窟中,学习者可以细细欣赏每一个局部。
这并非要用虚拟取代真实感知,而是说,当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东西需要一个学习者去了解时,真实接触的那一刻应该留给最重要的内容。
就像智能系统的引入,不是让机器取代老师,不是让学习机械化,而是借助工具让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更好地了解其他人,从而开展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基于信息充分交换的数据链能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室和外界紧密连接起来。
人们常说,互联网时代本质上是用户生成产品。用在教育上,也应该是学生生成课堂。在这样一间教室,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再是老师凭自以为是的估计,闭门造车地预设和划定。一些更具勃勃生机的东西将能够在这样的空间里更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