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钢求
(钦州市第一中学 广西钦州 535000)
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解物理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刘钢求
(钦州市第一中学 广西钦州 535000)
高中生的物理解题习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要想让高一学生能尽快融入高中物理学习,必须培养他们解物理题的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分别从如何培养审题、独立思考、发散收敛思维、模型解题、规范答题、解题后反思等习惯进行阐述。
隐含条件 关键词 过程草图 独立思考 思维 物理模型 规范答题 题后反思
很多学生在初中物理学得还不错,但进入高一后思维就跟不上了。高中物理相对初中从定性到定量、从形象到抽象,要求学生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在理解、应用知识上难度和跨度都大,因此使学生能顺利过渡到高中学习,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物理难学主要在物理题难解,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物理题方面存在:不懂入手做、做题慢、总是出错等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解物理题习惯是重要原因,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高一学生具有良好的解题习惯。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促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解题习惯。
审题是通过阅读题目文字、图象图表,将描述的物理现象抽象成物理模型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如果审题不谨慎就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例如,弹簧劲度系数为k=5.0X103N/m,甲乙两人同时用100N的力分别拉弹簧两端,则此弹簧伸长后应为多少?有的学生没仔细审题,就急于用胡克定律F=kx解得2cm,而要求的是“伸长后”的长度,并非伸长量。
首先要通读全题,然后反复精读,要学生做到眼看、脑思、手画、嘴念。仔细读题中文字与图表,弄清明显条件和所求量,排除干扰因素提取有效信息;明确研究对象,找到关键字词句揣摩其含义,挖出隐含的条件;想象描述的物理情景,分析过程的临界状态,正确提取相应的物理模型,找到突破口。
能找到关键词,并把隐含条件挖出来是审题的关键。关键词常是某些限制性词语,描述状态变化,如恰好、最大、最小、缓慢、迅速、变化量、变化率等,建议作上标记,如果不注意这些字词,想象的物理模型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的。学生无法下手解题还因为找不出隐含条件,挖出它们常就能突破思考的障碍。要善于从关键词、相关的物理概念内涵、题中给出的数学关系图表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的物理规律的约束、状态变化的临界条件等途径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例如:“恰好不滑出木板”暗示物体刚刚滑到木板边沿且与木板同速。提醒学生多领会多积累关键词,读题时一发现就知道隐含什么条件。
能熟练画物理过程草图是解题的基本功。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点拨方法,严格训练,逐渐使学生自觉养成读题时画示意图帮助分析的好习惯。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画力的示意图,进行运动分析时要画运动过程草图,分析动力学题目时要画运动过程图与受力示意图等。要求学生作业时能画图的要努力画图,图上要标明已知量和待求量,通过画草图、图象等方法建立起物理过程模型,找到对应的物理规律。如果没弄清物理过程就盲目套公式往往就会出错,例如汽车以20m/s的速度运动,刹车后获得5m/s2的加速度,问汽车6s内的位移是多少?有的学生不分析实际运动过程就直接套用位移公式得30m。如果学生能想到汽车做匀减速运动,最后会停止,就会先求出实际运动时间,再用位移公式算出结果40m。综合题的物理过程更复杂或更隐蔽,不分析清楚全部物理过程就会无从下手。
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物理感性知识,常读不懂题,想不出物理情景,建议教师尽量用简单教具模拟或用多媒体展现题中物理情景,引导学生提取物理模型,提议学生解题后回想物理过程,多读科普书刊,多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
要提升物理解题能力,学生必须独立做一定量的习题。有了量变才会有质变嘛,物理数学基础比较差、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更要多练多思,当然不提倡题海战术。通过自己实际训练,才能使学生加强数理结合的能力,掌握解物理题方法如:整体法、隔离法、等效法、假设法、图象法等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些学生基本能看懂听懂,而让他独立去做题却做不出来,造成“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学生在初中套用公式和规律解题的定向思维也限制了他们的解题思路,例如: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10m/s,5s后速度大小变为20m/s,求物体的加速度?不少学生按定势思维认为物体仅作匀加速度直线运动,得a=2m/s2,而没能考虑到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另外情形,错因在思维不会变通上。学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在于能自觉运用,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解题过程,大胆放手,留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去动手解题,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思路,再由同学评议和老师点评,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物理题常能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去解决,进行“一题多解”。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例如碰到力学题,就能想到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角度去思考,解决它就不难了。这样可使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了发散思维。
很多题目都是由基本题型变形过来的,掌握了基本题型的解决方法与技巧就能“多题归一”。分析总结类似题的解法,以后遇此类题就能触类旁通了,例如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方向垂直的题目都可归为类平抛运动问题,在力学或电磁学中出现此类题目,都能用平抛运动的分析方法解决。这样做可以探寻共性,寻找规律,培养收敛思维。
把题目的条件或情景有针对性稍作些变化,进行“一题多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质量为m=5kg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受到水平向右拉力F=10N时,求物体的加速度。接着变化:受到与水平方向成600角斜向右上方拉力F=10N作用,求物体加速度又是多大?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又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习惯。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高中的物理模型很多,有对象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等;有过程模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有模拟式模型如磁感线、电场线、等势面等…。物理模型是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应多采用模型化策略,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对象的条件、物理过程的特征,从而建立起相对应的物理模型,再进行推理计算。例如,在光滑、半径为R的半球内,M为最低点,B球从球面上N点由静止释放,同一时刻A球从M点正上方的球心O处自由释放,已知R>>MN,A、B均可视为质点,问:A、B两球谁先到达M点?很多学生想当然认为B球到M点比A球到M点近得多,当然是B球先到。思路应是先建物理模型,后计算比较:A的运动模型为自由落体,而B的是单摆,计算比较可知,是A球先到达M点。乍看这道题似乎无从人手,原因在于学生不能正确地建立B球的过程模型。如果能渗透模型思维的话,学生就会很快成为持有利剑而心有剑法的剑客。
答题是否规范能体现学生物理科的基本素质,高考等各种考试均有明确要求。培养高一学生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刻不容缓,尽快学会用物理语言思考并表达物理问题。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自觉训练。教师应抓好:一.强调其重要性,提出具体要求。例如,简洁文字说明结合主要方程,必要的话用图说明;要分步列式,先解出字母表达式,最后代入数值进行计算等;二.教师多示范规范解题的板书,或者投影学生的解题过程,师生间进行互动;三是教师在作业批改中简明指出学生书写不规范的地方,让学生改进;四是要求学生体会教材中或参考资料中的规范解答的范例。
6.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促进全面发展题后反思是学生对解题后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题后反思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构建知识的网络,真正掌握解题方法技巧,促进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习惯。
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如下反思:(1)总结审题出现的错误、教训,提高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2)题目是否有多解,发散思考,拓宽思路。(3)如何变通,如把原题结构、已知条件、情景等变化后再做一做,防止定势思维的不良影响,提高应变能力。(4)对比分析归纳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5)解题中出现的错误,看看是知识的缺陷、能力的不足还是其他非智力因素,及时补救。
“成长不能代替,发展只能靠亲历”,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解物理题习惯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勤学苦练。
[1]闵伟东.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困难探析 [J].中学教学参考,2013,02:46.
[2]张琪.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王宇华.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