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鸾
(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海拉尔区 021008)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和途径
张鸾
(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海拉尔区 021008)
跨文化交际是平等的、双向的,应该同时兼顾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强调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导入的同时,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导入,这既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和语言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融入中国文化的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必要性 途径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不只是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还应该起到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在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
语言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人类文化得以产生和传承。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内容,是语言的底蕴,也是语言学习的目的。语言与文化之间不可或分的关系使得文化与语言教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基本观念。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研究,促进了文化教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中多以英语国家社会文化为背景进行英语语言的教授与学习,增进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使用和交际能力。然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体现在英语文化教学上,却完全忽视了母语文化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因为,跨文化交际不是单方面的学习,它是平等的、双向的,不仅仅是目的语文化的交流,也是本土语言文化的交流,意味着吸纳和传播两者不可或缺。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nsch提出:“在学习外国文化时,如果将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学习,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学习包含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两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融入是十分必要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历史文化是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是树立民族自豪感的宝贵资源。树立民族自豪感,就要将这些最宝贵的财富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领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显示出语言学习者应有的文化素养和独立人格,避免对异域文化产生盲目性崇拜的心理,进入全盘性西化的误区。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青年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而且敢于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会独立地思考,但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单方面的强调英语语言文化,而忽略中国文化的渗透,学生很容易会盲目不加分析地接受甚至崇拜西方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观念,很容易疏远甚至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淡化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可以帮助学生理性认识东西方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思辨能力,增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异同,避免盲目形成民族自大心理或者自卑心理,公正客观地对待异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界老前辈王宗炎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文化教学应该同时兼顾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过多强调对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导致汉语语言文化被边缘化,而母语文化的缺失容易导致跨文化交流的不畅和误解,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而无法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文化的掌握要立足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它的形成得益于本民族文化的营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尤其是加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带来真正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正如美国知名学者Larry.A.Samovar等所指出的:“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
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会导致文化迁移现象的产生。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总对外语学习产生必然的干扰作用,也会对双语交流起到促进作用。过分强调和夸大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忽视其正迁移作用的存在,盲目排斥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润清教授所谈到的“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中国文化是英语学习者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土壤,忽略母语文化,就会丧失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对待中国文化的影响,有效地排除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充分发挥其正迁移作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利用母语和母语文化促进英语学习中对共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比较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中某些相异的内容推动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学习。
(五)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对外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在承担“文化输入”责任的同时,必须担当起“文化传承、文化输出”的神圣使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提出:“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当前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英语来介绍、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加快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扩大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和误解,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有效地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多元平等意识,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学会如何运用英语准确地去介绍和传播灿烂的民族文化。
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现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共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实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内容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大学英语教材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引进、介绍、教授英语文化,这对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促进作用。然而,教材缺乏中国元素,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内容很少。因此,在注重西方文化介绍的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选择适当的具有中国文化内容的材料充实教材。英语阅读课可以补充讲述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作品,英语听说课可以采用介绍中国文化、政治、经济、风俗等内容的英语语音视频材料,还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增加相关的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如:教师讲到system;project;represent;classic;spiritual;emphasis;solar;charcoal;bread等词时,可以紧密联系中国特色词汇及表达 one country,two systems;Hope Project;Three Represents;Five Classics;Spiritual Construction;Three Emphases Education;the 24 Solar Terms;to send charcoal in snowy weather;steamed bread等,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述本国文化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英语教师不仅承担语言教学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任务。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在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平等的文化交际意识,更加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增强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
⑴对比教学法:对比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导入中国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思辨鉴赏能力,增强文化敏感性。如:教学内容涉及西方节日时,可将春节与圣诞节进行对比、中元节或称盂兰盆节与万圣节进行对比、七夕节与情人节进行对比、重阳节与父亲节和母亲节进行对比、清明节与感恩节进行对比等;教学内容涉及婚姻生活时,可将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及婚姻观进行对比;教学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时,可将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文化与基督教思想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内容涉及西方的教育家、思想家时,可将其与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对中西文化的各自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意识到它们各自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繁荣。
⑵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电脑为主的现代多媒体设备及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进行有效、生动、活泼的知识技能传播的现代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中将抽象的文化内容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造真实、自然、逼真的语言文化环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冲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如:教学内容涉及饮食文化,教师可以播放中西方传统美食的图片,并且可配以英文解说;教学内容涉及文学,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影片,并且可对比相似的中国文学作品。
⑶课内外相结合:利用好课外时间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吸收母语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的英语影片,收听收看英语频道,如: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或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节目。建议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和书籍,如:《21世纪报》、《中国日报》、《英语文摘》、英文版本《孔子》、《道德经》等。指导学生参与中西方文化资料的收集、话题讨论等。鼓励学生组织以使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翻译比赛、情景表演、主题辩论等活动,即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视野。
(四)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
考试是评价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积极作用,将中国文化内容纳入测试范围,运用知识问答、课程论文、小组讨论等不同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文化的掌握程度,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文化的重视,督促学生掌握好本国文化。
综上所述,正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实,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融入中国文化,提高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传播中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萨默瓦.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
[3]薛秋香.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J].科学信息,2007(16).
[4]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5]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
张鸾(1978-),女,蒙古族,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