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旭 吴丹 徐建江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专题·
雷珠单抗治疗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实例与分析
洪佳旭 吴丹 徐建江
患者男性,39岁。因右眼眼红、眼痛伴视力下降8年余,在我院诊断为“右眼角膜白斑;右眼病毒性角膜炎”。于2013年10月12日在我院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前视力眼前30 cm指数(图1A)。手术顺利,术后予右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更昔洛韦凝胶3次/d治疗。患者术后1周在我院门诊随访时右眼结膜充血,角膜植片透明稍水肿,缝线在位,前房未见异常,虹膜纹理清晰,继续抗炎治疗;此时术后视力为0.08(图1B)。患者此后定期门诊随访,眼部用药频次逐步降低,后维持右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d、更昔洛韦凝胶3次/d治疗。2014年9月2日随访时发现右眼角膜植片周边有血管翳长入,角膜中央有云翳形成,未见缝线松脱,前房未见异常(图1C),查视力为眼前30 cm指数;予患者右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更昔洛韦凝胶3次/d治疗。同时予患者右眼上方、下方、颞侧、鼻侧角膜缘后4 mm结膜下分别注射0.05 mg 雷珠单抗(合计0.2 mg),每月1次,连续注射3次。2015年2月4日来我院门诊随访发现右眼角膜植片周围新生血管翳较前消退明显(图1C中蓝色箭头所示角膜深基质新生血管在图1D中已消退),并且中央角膜透明度增加,患者视力恢复至0.15。
图1A. 患者右眼术前眼前节照
图1B. 患者右眼术后1周眼前节照
图1C. 患者右眼术后11个月眼前节照(雷珠单抗用药前)
图1D. 患者右眼术后14个月眼前节照(雷珠单抗用药后)
角膜新生血管常见的原因包括角膜缘干细胞缺乏、角膜炎症反应等。该患者术前由于长期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角膜伴有大量新生血管。虽然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去除了病灶,且术后常规给予激素等抗炎治疗,但由于角膜局部慢性炎症反应的存在,术后1年左右,患者右眼角膜植片又重新出现大量新生血管。近年来,国外有多个中心报道了结膜下注射或者眼部滴用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这类药物在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方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2013年,有文献[2]报道了9例使用1%雷珠单抗局部滴眼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结果,这些患者每次用药4次,连续用药3周;在用药后16周随访时发现,患者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显著缩小,而且未观察到任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2014年,韩国Ahn等[3]则报道了1例特殊的伴有角膜新生血管的病毒性角膜炎病例,该病例既往使用了激素、抗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均无显著疗效,而在使用雷珠单抗后,患者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却大幅缩小。虽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提示雷珠单抗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可能优于贝伐单抗。Liarakos等对雷珠单抗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中,1次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至少可起效2周,并且在结膜、角膜、房水和虹膜组织中都能观察到VEGF水平大幅下降;与临床研究结果类似,动物模型中雷珠单抗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4]。目前应用雷珠单抗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均缺乏大规模长期报告。因此,雷珠单抗治疗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会复发,复发的规律如何仍有待后续研究明确。
需要注意的是,本病例使用雷珠单抗的方法与之前报道有所不同,我们借鉴雷珠单抗在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案,以0.2 mg的剂量在角膜缘周围4个象限连续3个月注射3次。从治疗结果来看,该方案有效地控制了角膜植片周围的新生血管翳,同时使本已浑浊的中央角膜恢复透明,患者视力也有所提高。总的来说,虽然使用雷珠单抗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最优用药剂量、用药方案仍未明确,但对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患者在充分给予抗炎治疗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患者仍可以考虑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的可能,以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
[1] Stevenson W, Cheng SF, Dastjerdi MH, et al.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the utility of topical VEGF inhibition: ranibizumab (Lucentis) vs bevacizumab (Avastin) [J]. Ocul Surf, 2012, 10(2):67-83.
[2] Ferrari G, Dastjerdi MH, Okanobo A, et al. Topical ranibizumab as a treatment of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J]. Cornea, 2013, 32(7):992-997.
[3] Ahn YJ, Hwang HB, Chung SK. Ranibizumab injection for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refractory to bevacizumab treatment [J]. Korean J Ophthalmol, 2014, 28(2):177-180.
[4] Liarakos VS, Papaconstantinou D, Vergados I, et al. The effect of subconjunctival ranibizumab on corneal and anterior segment neovascularization: study on an animal model [J]. Eur J Ophthalmol, 2014, 24(3):299-308.
(本文编辑 诸静英)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
徐建江(Email:jianjiangxu@126.com)
10.14166/j.issn.1671-2420.2015.04.012
201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