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基于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解读

2015-02-26 18:48:03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人文内涵自主创新

张. 驰(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对现今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基于对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解读

张. 驰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本文试图从解读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观开始,分析当前中国电视所存在的过度作秀而摒弃真实、缺乏内涵、思想空洞和“综艺模式病”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差等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娱乐至死;电视娱乐节目;人文内涵;自主创新

一、从《娱乐至死》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和管理的时代意涵

思考是社会反思与进步的推动力量,正如当现代人沉醉在由电视文化带来的一系列“纸醉金迷”时,尼尔·波兹曼已经开始对“电视文化”对于现代人“对话语境”的影响展开深入的思考。他的思考继承奥尔德斯·赫胥黎的衣钵,又在归纳详解麦克卢汉等人观点的基础上,合时宜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及深入的联系,书文整体透彻、鲜明、生动,充满哲思深度。

波兹曼对赫胥黎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深表赞同。而关于“娱乐至死”,他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深思论证:首先从媒介概念的实质谈起,由“印刷术”带来的对话语境变革详述开始,分别对它所提出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进行了解释。在他看来,印刷术的发达从意识形态到生活习性再到生活中的很多细枝末节影响着现代的美国人并改变着美国人的思想,继而谈到由电报、摄影对“印刷时代”的承接,电视引领人们开始进入一种所谓的“躲躲猫”时代、电视为我们营造的割裂的时空以及电视对于宗教、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改变与影响。

波兹曼指出: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印刷术时代开始没落,电视时代开启并迅速发展,而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他忧虑地写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

在书的最后一章里,作者一方面试图重申电视带来娱乐时代的警示,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一方面也在试图提出解决办法。但仅有的办法却很无奈的是:我们需要创作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也就是说,对于电视的批评最后还是要依赖电视自身的力量。

在书中,波兹曼提到了电脑,并期望电脑能将“娱乐业时代”拉回“阐释时代”。与此正相反,现实的情况是,电脑与网络的并没有成为搬上银幕的印刷品。支离破碎的信息呈现方式,情感的满足,以及时间与内容上的简短性,都使得网络较之电视,其娱乐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交互性的网络使用方式给予了娱乐性更大的空间,人们不仅以娱乐的形式得到信息,也在另一层面上以娱乐的形式进行反思。娱乐化的话语更直接地体现在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上,当人们得到信息时,开始进行短时间的、不加推断的认知,并迅速发表评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印刷时代本该有的富于逻辑性的对信息的反思,在网络时代简化为结论式的口号。网络评论的140字字数限制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标志,标志着网络时代社会话语的娱乐化形式最终固定下来。无论是接受信息还是对信息的反思,“阐释”都不可避免地退潮,取而代之的正是被波兹曼严重怀疑的“娱乐化”。

尽管《娱乐至死》关注的是电视时代对美国公众话语的影响,但对当下的中国电视生态同样是一种借鉴。中国电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媒介自身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智锋教授曾经提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大致经历了宣教时代、创作时代、生产与传播的时代,这个三个时代的电视内容呈现出不同特征,可以依次划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在《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一文中,胡智锋教授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传媒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电视的内容与市场、与受众的收视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化、集团化、市场、效益、收视率、受众需求及成本核算、营销、广告等影响着电视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众传媒受到了商业逻辑的控制,而当前的电视节目生态更是鲜明地折射出商业逻辑对娱乐的偏好。波兹曼所说的“由于美国电视对重要性和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是受欢迎程度,所以它限制了言论和选择的自由。这就进而意味着,任何难以理解的或严肃的或违反公众成见的内容在屏幕上几乎难觅踪影”,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当前的收视率衡量指标有相似之处。

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对《娱乐至死》的解读,分析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发现其问题并试图给出一些建议。

二、当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与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各大省级卫视开始把综艺节目作为展示核心竞争力和拉动收视率的手段,一夜之间这种综艺节目蜂拥而出,直接导致全国综艺电视生态的失衡。在这种唯收视率论和泛娱乐化的电视生态中,很多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了过度作秀、品位缺失、创意匮乏等问题。虽然电视本身的媒介属性决定了它的娱乐性,但如果没有底线没有反思,就将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目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过度作秀,摒弃真实

艺术真实是应该是电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创作者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知与感悟,其主要特征有四个: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意的真实。真实是所有电视节目的灵魂,但目前很多电视综艺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过于强调“秀”,而忽略了“真”。具体来说集中表现在嘉宾观众身份不真实、情感流露不真实、讲述内容不真实等。

这些过度作秀的行为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长此以往一定会损害节目的美誉度。例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这档节目就因为部分嘉宾身份不真实而受到诟病;东方卫视《妈妈咪呀》这个舞台充满了眼泪,有不少网友质疑节目中的情感流露有作秀成分;在央视播出的《舞出我人生》也颇受质疑,网友感慨这档节目应该改名叫“哭出我人生”,大批明星都泪洒舞台。可见很多观众对于这种摒弃真实的过度作秀行为已经感到审美疲劳,这样做绝不是长久之路,只会丧失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和好感。

在一些电视节目从业者的创作理念中,娱乐节目这种作秀只是电视节目必须要有的艺术加工。他们错在把作秀等同于艺术加工,重视电视的故事性并不是说要在违背故事原型的技术上大肆地编造。综艺节目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并不矛盾,但要是把艺术加工变成了肆意编造,就会给受众“假”的感觉。

(二)缺乏内涵,思想空洞

娱乐受众是电视的功能之一,受众可以通过收看电视节目获得消遣。电视的娱乐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要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但是在当前这种泛娱乐化和唯收视论的电视生态中,综艺节目如果没有掌握好尺度,就很容易盲目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导致电视娱乐节目思想空洞内涵缺失。正如隋岩在《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一书中提到的那样“在这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中,艺术不再承担启蒙的重负,而总是被娱乐所替代。”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文化的认知、审美、教育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娱乐却被过分强调和放大。虽然收视率目前是衡量节目成功与否与受欢迎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综艺节目不应该把重点完全放在迎合观众上。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应该不断挖掘节目的文化内涵,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平衡商业利益和文化利益,从而不断引发大众的思考。

实践证明,一档综艺节目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让节目承载更深的思想内涵,纯粹的娱乐无法让节目深入人心。我们可以从湖南、浙江、江苏三家卫视综艺节目的频繁更替中看出,缺少内涵、思想空洞的综艺节目正慢慢衰落,《我爱记歌词》《挑战麦克风》的衰落和《时刻准备着》《幸福晚点名》的停播都是很好的例证。

(三)综艺模式病,自主创新能力差

2010年的《中国达人秀》让大家初识了引进国外版权的方式,而《中国好声音》火了之后卫视都开始把目标对准引进国外版权,在今年这种势头愈演愈烈。从今年各大电视台的节目来看,中央电视台的《谢天谢地你来啦》《舞出我人生》,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星跳水立方》《芝麻开门》,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王牌谍中谍》《转身遇到TA》,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东方卫视的《妈妈咪呀》《舞林争霸》《中国梦之声》,深圳卫视的《年代秀》《男左女右》,安徽卫视的《势不可挡》,山东卫视的《爱情传送带》等等,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节目。排名前十的电视台大多数都购买了国外的节目版权,节目类型从唱歌类节目扩展到生活服务类、真人秀类、励志冒险类等各种类型。引进海外版权的方式导致“综艺模式病”: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购买国外版权上而忽略了自主创新。

我们要认识到,当下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引进过多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第一,引进模式水土不服,成功的只是少数。在今年引进海外版权的30多档节目中真正成功的并不多,比如说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虽然在国外有很好的效果,但在国内的播出效果并不如预期。《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曾表示:“随着《达人秀》《美国偶像》《The Voice》和《X元素》这‘四大模式’先后被引入进来,剩下的海外模式大多只是二三流产品,引进空间正在收缩。一些有前瞻性的电视台已经意识到,真正要有竞争力还得靠原创。”第二,节目同质化,观众审美疲劳。阿多诺曾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手段的启蒙》中提到过批量地复制和传播会消解艺术品本应该有的深度,成为仅为取悦观众而获得商业利益而存在的消费品。电视综艺节目引进就暴露了这个问题,从选秀节目扎堆到后来的相亲节目、职场节目,特别是今年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的两档非常相似的跳水节目几乎同时推出,我们不难发现节目在这种引进浪潮中变得趋于同质化,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第三,过度依赖版权引进导致创造力枯竭。如果只靠引进节目,认为这样省时省力,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惰性,使电视从业者的创造力枯竭。

三、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和管理的有益建议

(一)坚守品位内涵,提升节目质量

首先我们要重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促进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媒体人一定要履行“把关人”的职责,不做粗鄙庸俗的节目。第二,要重视寓教于乐。要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在观众的娱乐休闲的同时有所思考,为公众提供一个绿色无污染的视听环境。第三,要坚守人文品格,每个地域都有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质,我们要发挥我们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积极策划与当地人文社会资源的接壤。摒弃娱乐节目的“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大谈情爱”的所谓娱乐节目“三大法宝”。第四,加强监管,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在加强电视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的同时要完善现有的评估体系。建议除了现行的“收视率”和“收视市场份额”可以再加上“社会美誉度”和“观众满意度”的指标来平衡这种“唯经济效益论”。

(二)关注本土,实现自主创新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唱歌类选拔节目的通知》将对引进海外节目模式严格管理和调控,电视节目原创势在必行。近期受到广泛赞誉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从本土出发,表达了中国人的家庭、美食观念,从而获得成功。我们要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就要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这样中国创意才能像中国制造那样行销全球。

品读《娱乐至死》其实是一件很具“娱乐性”的事件,一方面因为波兹曼先生的行文清晰明朗,词句幽默生动,叫人读的酣畅,不时发笑且多有深表赞同;另一方面,一口气从头到尾在作者用铅字营造的对话语境之中将这本经典尽收眼底,实在有种“娱乐”之外的“娱乐”,且着实有种妙手偶得之感。

波兹曼在成书之时还没到现在的“网络时代”,所以在他提及计算机的功用和改变对话语境之时显得小心谨慎。在谈到电脑技术的中心命题时,他说电脑的收集和检索并没有为大多数人解决什么重要的问题……我想在当今可能并非如此,如现在我们可以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检索需要的文献,又如在如今的网络时代里,我们打开计算机可以用MSN对话,可以做网络交易,可以用微博打拐……但是作者的归纳和预见还是很有启示性的,如他接着刚才那句话这样说:“它们带来的问题至少和它们解决的问题一样多。”

参考文献:

[1]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胡智锋.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

[3]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吴斐.以《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当今电视的娱乐化[J].东南传播,2009.

[5]张政法,胡智锋.电视综艺节目“引进”为何愈演愈烈[N].光明日报,2013.

作者简介:张驰(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中图分类号:GG222299..2244....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1111--0022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人文内涵自主创新
浅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06:04
今时今日,再说“娱乐至死”有点out了
华声(2016年22期)2016-12-23 15:56:32
“编码解码”视域下“娱乐至死”理论的思考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12:05:57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9:43:27
浅谈大学校园雕塑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03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6:25
台湾青春电影的审美品质与人文内涵
戏剧之家(2016年8期)2016-05-23 12:00:38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
科技传播(2015年12期)2015-09-16 2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