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创新三农模式化服务提升县域农村市场竞争力
镇江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服务三农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有效路径,也是农业银行发展的根基所在。本文重点分析了“三农”和县域业务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提出了农行“三农”模式化服务的基本思路。
(一)服务三农是策应国家战略要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央一系列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三农”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融共进。当前必须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支持城镇化和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巩固和扩大农行在县域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优势。
(二)服务三农是农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农行股改“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一贯要求。作为一家以“服务三农”为重要使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面向“三农”、做大“三农”、做好“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银行来讲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三)服务三农是应对市情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日趋发展。以镇江市为例,全市GDP的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6%在县域,金融机构49%的存款和43%的贷款、镇江农行44.8%的存款和44%的贷款也在县域,镇江的土地、人口资源优势在县域,将来镇江经济新增长点也在县域。截至2013年底,全市涉农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到696.68亿元,农业增加值129.06亿元,增幅3.2%,预计到2015年,涉农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四)服务三农是提升农行农村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农行进城”的步伐逐步推进,受到部分农村网点撤并等因素影响,网点服务半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市场长期以来处于“散养”状态,部分农村网点对零售业务的态度呈现“不愿做、不想做、不会做、不能做”状态,直接导致农行县域市场竞争力持续下滑,部分县域网点市场份额持续弱化,与主要竞争对手——农商行、邮政储蓄相比,很多网点在存款、贷款等主体指标的经营上,已显著落后,农行在县域地区的主体地位、领先优势受到全面挤压。
(一)明确“三定位”,打造服务特色。同业争第一:按照份额不减、位次不退、差距缩小要求,在巩固主体业务同业领军地位的基础上,缩小乡镇差距,重点提升负债业务,有效发展资产业务,逐年制定提升计划,成为全面领先龙头行。系统增贡献:县域支行要建成特色行和精品行,在全省县域支行排名每年进位。服务有特色:推进“一行一规划、一县一主题”,要发挥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在城镇化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上市公司服务上取得成效;要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支持现代渔业发展和行业骨干企业上闯出新路;要在都市圈经济、生态旅游和服务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上创出特色。
(二)推进“三下乡”,拓宽服务路径。一是推进网点人员下乡,做强“融智”功能。调整优化网点布局,增强营销服务功能,推进“人工网点+自助网点+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服务渠道“进镇入村”工程,在符合条件的重点建制镇和无物理网点但资源富集的非建制镇迁建低效城区网点或增设新型惠农服务点。采取“控机关、压冗员、调结构、用二线、补新人”等措施选派员工驻点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和业务营销,强化对长期扎根农村网点工作的员工增加津贴、延长退职年龄、优先选拔等导向,促进“机关员工走下去、客户经理走出去”,提高农村网点本地化用工比重,与农民交朋友。二是推进电子银行下乡,做强“融通”功能。加大县域移动金融、电商金融、网络金融、自助金融建设力度,开展电子银行“进镇、到村、入户”专项营销,扩大掌上银行、网上银行、转账电话、E商平台覆盖。优化升级惠农通服务点,创建五星级服务点,打造15分钟金融服务圈。三是推进惠农信贷下乡,做强“融资”功能。继续加大对县域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城镇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积极做好县域小微企业和现代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三)深化“三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围绕城镇化金融、农地金融、普惠金融、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探索“有特色、能复制、可持续”的模式化服务。一是深化银政合作。以城镇化项目和特色产业为依托,结合金融生态县、信用镇、信用村创建,探索“银县、银镇、银村”三级合作模式,做大财政、社保等系统性代理业务,抢抓农村资金归集,积极推进与当地政府的全面战略合作。二是深化同业合作。推进与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在资产管理、理财托管、往来结算等方面合作。积极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在银团贷款、资产代理、衍生存款等方面合作。探索银担合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提供担保支撑。三是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城镇化项目资金链、核心客户供应链、现代农业产业链、机构客户服务链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并实现新突破,深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批量服务模式。
(四)构建“三机制”,释放经营活力。一是资源配置。突出抓好县支行经营平台建设,加大人、财、物资源向服务三农一线倾斜配置的力度和三农指标在综合考核体系中权重,引导县支行“眼睛向下”。二是产品流程。推广“金农贷”、小微企业“连贷通”、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推进“死资产”带来“活财路”。设立三农/小微信贷独立审批人,优化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提高信贷审查审批效率。强化本外币联动、行司联动、贷投联动。三是客户营销。绘制三农客户生态电子化图谱,落实网格化营销责任制,抓大不放小,每个农村网点每年营销突破4个行政村。重拾“走村串户、四千四万”传统法宝,开展“五进五建”营销,进村组建三农基础客户群,进社区建新市民客户群,进县城建中高端客户群,进商圈建优质商户群,进园区建中小微客户群。提高农村宣传的针对性,利用流动宣传车、村公告栏、社区宣传栏、电影放映队等形式,宣传“国际一流、国有大行、国家信誉”的比较优势。
(五)推进“三加强”,夯实业务基础。一是加强风险管控。以资产质量为生命线,狠抓涉农贷款风险防控;以“外防欺诈侵害、内防行为失范”为重点,狠抓“三农”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第一,不断提升“三农”业务运营、安全保卫等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严防服务点、服务站的操作风险;第二,认真梳理诈骗案件防控在区域、条线、产品、人员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完善防控长效机制;第三,落实生产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IT运行、金库等重点领域日常排查和飞行检查,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第四,以“双基”管理为基石,推进对“三农”业务、客户、员工、风险隐患等“五了解”工作,着力加强网点风险隐患、案件与廉政风险全面排查和综合治理,狠抓县域机构风险隐患治理;第五,以“三项违规”治理为重点,狠抓县域员工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在员工中开展“违规代客办理业务、虚假交易、与客户非正常资金往来”等一系列专项治理活动,严禁涉足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票据掮客等违规行为,使内控合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第六,以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和农民现代金融意识提升为切入点,狠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二是加强党建工作。实施“网点支部与镇村支部共建、网点主任与村支书结对、农行大学生村官与村委会联系”制度,打造一批三农业务与党建工作“双强”示范网点。三是加强服务三农精神的宣传。加大对农行“走村串户、四千四万”精神的宣灌力度,使全行重拾农行服务三农的传统法宝。深入挖掘选树身边服务三农先进典型,弘扬服务三农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