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实效

2015-02-26 20:54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周奕娇
新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共性哲学事物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周奕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实效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 周奕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它对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作用,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学音乐教育 教学实效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始终是我国每一名学生的必修课,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其中的重点。从初中到大学每名莘莘学子都较为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认为除了应付考试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离我们实际工作、生活很遥远,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甚至有些人直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假大空”理论划等号。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也极少有人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字眼,似乎它真的是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存在。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理论,它对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所有具体学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字眼或许从未出现,但其基本观点却自始至终渗透于教学实践,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掌握其基本观点,并正确运用它们来指导教学实践,那么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或许会实现质的飞跃。下面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开拓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感性认识是零碎的、抽象的,如在老师尚未讲解乐理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在听歌曲时其感官感受到的歌曲的旋律、节奏、强弱等,而理性认识则是约定俗成的,即老师通过音乐教学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乐理知识。当小学生初上音乐课时,通常并不理解什么是歌曲的旋律、节奏、强弱,但当音乐响起时,他们都能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而扭动自己的身体,这正是他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而老师正是要通过教学梳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因此,教师若能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那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量变与质变”原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古语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即量变到质变的演进。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传统的音乐知识观认为教学就是用音乐知识去填满大脑,音乐学习就是获取音乐知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灌输式教学,片面强调对音乐知识的记忆,结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造力。事实上,音乐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和文化素养的培育和提升需要一定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打磨,积累的过程就是量变的过程,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质变,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通过歌唱、乐器演奏、音乐欣赏等活动,逐步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

三、“共性与个性”原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运用共性与个性的观点审视小学音乐教育,首先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音乐教育具备全民性、义务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这是小学阶段所有课程的共性。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备前提,这也是所有课程的共性。音乐教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把握好这些共性特点。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音乐教育的个性特征,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其更注重音乐性、审美性和过程性。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这是音乐本身的特点。无论是欣赏教学还是唱歌教学,都要始终贯穿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语言就是旋律、速度、力度等。在音乐教学中,聆听音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不能脱离音乐,脱离音响,用过多的非音乐语言来讲解音乐。审美性是音乐课程标准修订后最为突出的一个课程理念。音乐学科是以情动人、以美动人的学科,因此我们经常说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我们必须通过音乐的情感力量来打动学习者。音乐艺术的情感性是极其强烈的,老师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再去感动学生。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就是过程,一个完整的作品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的。音乐随着时间流动,我们把它叫做流动的艺术、动态的艺术,教师要拿出时间给学生听音乐,要充分体现音乐的时间性和过程性特点。另外,还要注意在实践层面多用音响跟孩子们交流,凸显音乐的过程性。

其次,从教学对象的角度来考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它既是泛指小学生这个群体,也指作为每个个体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时就不可脱离哲学上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原理的指导,并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作为教师,总是力求通过教学让效益最大化,即让更多的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集体组织形式中学习,彼此学习内容相同,进度相同,易于学生共同进步。这种普教普学的方式有效保证了教学的整体效益,但是教学不能阻碍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反而要尊重、鼓励并促进个体本身的发展。运用共性与个性的观点来看,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反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学科去具体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也确实“没有什么作用”,但它给了我们万能的、正确的一般思维方法,有了这种思维方法就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不过这种指导作用很少有人能够从总体上全面地认识到它,而且理解把握得也不够深刻。因此,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它、了解它、掌握它、运用它。另外,在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忌“拿来主义”,如此我们方能切身感受到它的普适性和巨大魅力,从而正确地运用它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

[1]卫兴华,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123.

[2]刘秋芳.浅谈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猜你喜欢
共性哲学事物
美好的事物
菱的哲学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