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郑燕文
如何指导学生个性解读整本小说
——《青铜葵花》阅读之旅
□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郑燕文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比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此番言说已把读书之理、读书之法及读书应该达到的境界和盘托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读书兴趣、习惯、态度、品味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阅读引领变得尤为重要。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如何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引领学生提升读整本小说的品味呢?下面笔者将从三个阶段详谈,以作探讨。
爱默生说:“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因此,让全班学生共读一本好书,再交流一本好书,就为全班学生搭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对促进学生阅读行为有积极作用。
在阅读的第一阶段,我采用学生自由交流的方式:先是师生用一个月时间共读一本好书《青铜葵花》,再用两节课的时间交流这本书。课上先小组交流读书感受、收获,然后小组推荐同学到讲台上跟全班同学分享。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都能侃侃而谈。谈小说中的任务,说感动的细节,讲有趣的故事,聊从书中得到的体悟……学生的分享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美好的精神交流。在这之中,我看到了他们感情成长的历程,这也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历程。
在第一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及故事情节倾注了所有的探索热情,可见学生在自由交流阶段,关注的是小说人物命运和小说情节等较浅层次的阅读体悟,对小说中蕴含的精神、情感、气质等尚不能深刻领悟。学生的交流只能在文字上浅浅地走。而引领学生阅读小说的目标,在于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要体会整本小说的意义,受到人生启迪,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初步领悟作者写作的技巧。教师在学生自由交流后给予学生一节阅读指导课,在阅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深入品读作品:大苦难,一种深刻的苦难;大美,极致之美,有景色之美,更有人情之美;大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让学生在第二次阅读中能够深入与文本对话,对书中的人物意义、艺术特色有深层次的把握。
在二次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开展了第三次读书汇报交流课。以话题为主线,引领学生通过对话实现对整个文本的把握、感悟、体验和理解,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在交流《青铜葵花》时,设计以下话题让学生交流:
1.《青铜葵花》是一本怎样的书?
2.在你的心目中,青铜是个怎样的孩子?能结合书中具体的事例来谈谈吗?
3.青铜一家经历了哪些苦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苦难?
4.书中有许多描写景美、人性之美的段落,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片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5.在阅读本书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在第二次的读书汇报交流课中,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强。他们能以问题为主线,重新审视小说的情节,深入思考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意图,得到人生的启迪。
至此,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默读、批注、思考、交流、诉诸笔头的表达等方式,实现与文本多次对话,能更深刻地领会作品中的意义。作品的生动性、深刻性、审美性、哲理性往往都是深藏在小说中的璞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老师的逐步引导,则很难把它找出来。本次阅读之旅,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整本小说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他们在逐步学会用情感、指挥、心灵去品读文字背后的内容。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开文学小说这扇美丽的小窗,让学生觅得生命中另一处美丽的风景,让优秀小说伴着学生一起成长,使学生的人生更丰盈、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