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兴围小学曹文君黄建飞范伟洲
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兴围小学曹文君黄建飞范伟洲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多篇关于“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的文章或者节选,丰富对这种心理描写方法的认识。
2.理解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是为了服务主题。
3.模仿练笔,运用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多篇关于“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的文章或者节选,丰富对这种心理描写的认识。
【教学难点】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小练笔。
【课前准备】课件,《混入北图》、《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孩子,请闭眼》节选,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再画一条波浪线。
2.装做找人的样子停顿五到十秒钟,再指名背。
3.师让学生回忆一下当听到要检查背书情况,你的心情怎样?结果没有抽查到你,心情有何变化?听到老师说明原因后又有何不同?请大家谈谈感受。
4.师提问学生除了兴奋、紧张等心理感受,平时还产生过哪些心理感受?能用四字词语表达更好!
5.师出示了一些关于心理感受的成语或者四字词语让生齐读。
6.师指出《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句话就概括了刚刚所说的千变万化的心理,让生齐读。
7.师总结人的心理变化极其丰富。如何能把一个人的曲折心理活动刻画得更牵动人心呢?这节课将和大家一起学习,请生齐读课题“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1.感悟《学会看病》的一波三折心理描写。
(1)师出示四段文字介绍毕淑敏,让生猜作家。
(2)过渡:著名作家贺绍俊曾经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让我们透过她的一些文字,学习这种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方法。
(3)请生快速阅读课文《学会看病》第11~26段,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并提炼出关键字概括母亲心理变化。(板书:学会看病)
(4)(教师用PPT,按学生汇报情况,超链接出示文本)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坚定)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犹豫)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动摇)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后悔)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不安)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自责)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平静)
(在波浪线上板书:坚定,犹豫,动摇,后悔,不安,自责,平静)
(5)让生自由诵读,然后请两位同学来朗诵,注意读出母亲不同的心情。
(6)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内心波澜起伏、瞬息变化,可以用我们本节课标题的一个成语“一波三折”来形容,并请生结合这些心理描写谈感受。
(7)师引导生体会文中所有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母爱”这个主题。
2.总结方法,自学《剥豆》矛盾心理,分享成果。
(1)请生快速阅读同出毕淑敏之笔的课文《剥豆》,找出两篇课文在心理描写上都有“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2)引导生回忆刚才学习一波三折心理描写的步骤。(找句子——提炼关键词体会人物心情变化——小结心理描写的作用)
(3)请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快速找出《剥豆》一文中一波三折心理描写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超链接出示句子。
PPT:“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4)请生从这四句话中提炼出“慢,快,缓,紧”来反映母亲的心理变化。(师板书:慢,快,缓,紧)
(5)请生每组读一段,通过朗诵把母亲剥豆的节奏、心理的变化读出来。
(6)引导生用本节课标题的一个成语“一波三折”来形容母亲的心理变化,并请生结合这些心理描写谈感受,明白这些心理描写都是为了突出主题。
3.反猜儿子心理,感受一波三折。请生模仿母亲的心理变化来想象儿子一波三折的内心。
PPT:
……
我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咦,妈妈怎么慢下来了?难道__?不好,妈妈又快起来了,__”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
“你赢了。”我朝妈妈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因为我知道,__
……
4.请生阅读《混入北图》节选,谈谈母亲的心理变化——
最重要的是揣上你爸爸的工作证。且慢,让我再看看像不像?那是丈夫年轻时的肖像,儿子与他酷似,心中便很踏实。
装扮妥当,临出门的那一瞬,突然气馁。从来没做过这种偷天换日的事,心中惶惶然。要不,等你再长大一点,唇边有了小胡须,就更像你爹了,咱们再去?我试图劝阻儿子。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婆婆妈妈!纵然被人捉住了,又有什么?鲁迅早说过,窃书不算偷。况且我们并没有偷,只是看。看看有什么罪过?十四岁男孩像马驹一样蓬勃的话,鼓舞了我。不过那句话是孔乙己说的,不是鲁迅说的。我纠正他。
走!去北图!
——《混入北图》节选
请生选择其中一种场景,写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1.对于“长大”。
2.当你遇上对手时。
3.拿到满分的试卷却发现老师少扣了一分。
预报得晚了,那如火如荼的场面,猝不及防而来,污了孩子的瞳孔,做母亲的心中就内疚失职。
预报得早了,孩子枉闭了多半晌眼睛,并无什么暖昧的镜头。徒然使剧情中断,还得把孩子从冬眠状态唤回来,把断了的茬口讲给他听。
预报得少了,先生在一旁发议论,说此类界限还是宜严不宜宽,宜紧不宜松。
预报得多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也不满。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就是拥抱吗?大街上有的是,也不能天天在马路上闭眼啊。于是觉得妈妈真难当。
——毕淑敏《孩子,请闭眼》节选
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节选
【结语】“情动于衷而形于外。”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使得人物有“形”,而心理描写使得人物有“神”。在我们六年级的上册有一篇文章《穷人》,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也运用了这种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桑娜”,大家可以去看看。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一波三折”,让心灵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