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罗湖区水田小学李艳芳
借助平板电脑,让学生的“习得”可见
——云技术下小语“习本课堂”的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
□深圳市罗湖区水田小学李艳芳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海量信息数据时代,以移动互联和平板触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向教育走来。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孩子们所面临的学习环境更为复杂和丰富,但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等手段,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类信息,获得资源,随时随地地学习。这正逐渐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
云技术习本课堂素质教育数据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小学生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把新技术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全球数字化学习的迅速发展。2010年以来,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型学习方式将
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开始探索“网络与数字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创新案例研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我区在主管教学的刘荣青副局长牵头下,由罗湖区教科培中心组织几所实验学校开展了“习本课堂”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的实验。
“习本课堂”所指的“习”,除了本课题研究提出的核心概念“习得”之外,还包括外延习惯、习性,以及达成“习得”所需的手段如预习、练习、习悟、拓展学习等义项。而“习本课堂”所讲的“课堂”,在当下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已突破原有学校教室和课堂的教学范畴而扩展为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相续,班组合作和师生互动交织的“大课堂”。它使实体教室与虚拟网络相结合,覆盖了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全部时空与过程。“习本课堂”的核心理念在于,创造性地发现和关注学生“习”的过程,运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搭建平台,以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一种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新的课堂三要素“教”、“学”、“习”中,“教”和“学”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习”,一切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的平台。在“习本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和资源,并能够及时获得来自同伴和老师的帮助、指导,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习本”理念中,“学习”的完整表述应该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进而形成技能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特别是云技术引进后,个体“习得”的效果能在课堂及时展现,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了理想环境,还教育的本质规律——习得。“习本课堂”通过引进云技术及时展示学生的习得能力和习得效果,进而把学生的“习得”效果作为一种反馈信息,教师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以求更好。
1.重视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并生成问题。云技术下的“习本”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格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而非关注教师如何讲好一堂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收到了什么效果?不同的学习方法适合不同的学生。课前习阶段,在云平台上,学生按课前习案自主学习:观看教师视频,开展讨论,学习过程“留痕”。在课前预习中,教师通过相应的指引指导学生在课前完成主要知识点的检测题。教师在出题时要注意切合本节课的知识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知识障碍,检测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梯度。我校教师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启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利用平板电脑备课系统的“预习”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分享,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获得的信息量。学生对课堂将要学的内容充分了解,教师全方位准确掌握学情,是其课堂的一大变革。
2.重视学习效果,找准课堂切入点。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来做什么等问题,一直是教师们研究、讨论的热点。只有找准课堂的切入点,以辅助为宗旨,平板电脑的技术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课中习阶段,教师带着前所未有的教学针对性进入课堂,学生酝酿了许多问题在云平台进行分享、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实现全面的同步互动,实时反馈。习本课堂较传统课堂师生互动更加热烈,习得内化分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拍照、投影指定、平板屏幕、屏幕广播等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效率。还能利用平板电脑备课系统中的“主题研讨”功能所提供的新的创作环境、新的互动评价方式,大大地激发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活动兴趣,使学生作品分享的范围扩大,思想的碰撞更加充分。
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检测,能快速将检测结果通过数据反馈于授课教师,教师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计划的依据之一,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检测中,教师面对全班提出问题后,只能让个别学生进行回答,无法得知全班同学是否完全掌握,也无法得知学生掌握的熟练度。这样,对于课标要求的因材施教,只能渐渐流于一种形式化的内容。把平板电脑带入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大胆改革。利用平板电脑,教师可以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通过服务器下发给每个学生相应的练习试题,学生不仅能在做题过程中迅速地获得正确答案,而且可以获得详细的文字和图像的解答信息。而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做完练习之后通过平板上软件传回的数据迅速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事实证明,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师生能接受基于平板电脑互助反馈课堂的教学模式。
3.重视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在课后,更多强调的是根据课堂生成的数据进行集体跟踪、个体补救。课后习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针对性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根据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分发个别补救内容;学生通过云空间进行复习巩固,教师进一步追踪学生的掌握情况。
云技术下的“习本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研究,推动了我校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并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化建设等校本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多次成功承办了罗湖区“英特尔未来教育研讨课”活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研讨课、罗湖区“云技术下习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市电教馆主办的2014年深圳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观摩研讨活动。我校也被评为2010~2013年度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育创新学校。近两年来,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获得区级以上奖项130人次,教师制作的微课、数字化资源获市区级以上奖项50多人次,学生获奖132人次。
下阶段,我们将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各级培训活动,把新课程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模式、新评价融入到实验的研究中去。我们更加期待接下来的习本研讨课能够给大家更多的灵感,运用于自己的教学,改进我们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所“习得”。怀着“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梦想,我们在信息化教育的路上且歌且行,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改变着!
陈长城,合自廉.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反馈课堂教学构建[J].教育信息技术,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