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以镜头的真实讲述主人公的心灵诉求,透视人间真情,体现人文关怀。历经时间的沉积,这些纪录片更能彰显出它的独特魅力。正因为如此,保持纪录片思考和批判的本质,用“人文关怀”表达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现状,用最朴质的语言表现人们的心声,成为地方电视台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突破之路。
人文关怀,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我们说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政府的工作要重视人文关怀,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成了社会和谐文明的一种体现。是的,人文关怀似乎是一件炙手可热的法宝。我们需要它,倡导它,就像纪录片里自然流露的那样。
1 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纪录片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从纪录片中看到的不再只是一段不曾明晰的历史、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或一场不为人知的战役。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近些年来,悉数国内外深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人们恐怕是更倾向于对人文关怀的解读恰到好处的一类了,这恐怕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一种趋势。
然而,也许很多人也感觉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如今纪录片在“以人为本”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许多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其创作理念趋向娱乐化和低俗化,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赢利需求迫使纪录片放弃独立思考和批判的本质,转而趣味化和娱乐化,而人文关怀则受到了摈弃。作为县市级的基层电视台,由于节目创作形式与理念正处于转型期,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的困惑和压力更甚。
2 《灯》与《心愿》提供了“人文关怀”的范例
自2011年安南台克服人手不足、资金紧张等困难,抽调骨干人员设立节目制作中心以来,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有多部纪录片(专题片)作品分别获得了全国和省级、地市级奖项。其中,由栏目组摄制播出的纪录片《灯》《心愿》双双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二等奖。《心愿》更是成功入围第九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并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短篇十优作品奖。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在不同时期分别被送到中国黄河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进行展播,广受好评。这两部作品为我们基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提供了成功范例。
我们认为,纪录片要体现人文关怀,题材和视角的选择至关重要。社会越开放,纪录片越能反映社会的现实。它犹如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外人窥见这个社会的一扇窗子。纪录片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开始关注贴近人们,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心灵诉求,以一种平和、平等的角度去观察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真实生活。
从文化意蕴的角度来看,基层电视台纪录片创作主要表现在节目“人文关怀”不够。作为地方台纪录片编导,我们深深感到,由于条件制约很容易陷入模式化、表象化,常常在如何精确把握题材、深度挖掘主题等方面束手无策,总是对其作自我揣测和表面化解读。往往对历史与人文的视听表现,重理性思辨,轻人文关怀,于是与观众审美趋向拉开了距离,一定程度上显得曲高和寡。
近年来,许多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将选题范围集中在记述普通人、抒发人性和人道主义情感等取材偏窄的现状,而在国外则是百花齐放,人文、自然、历史、风俗、科教等皆可入题。但是,纪录片选材范围窄也好、宽也好,我想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也就是将对人、人性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关切融入到我们创作的主题中,在客观记录的同时透射出“人情人性”。
2.1 《灯》的人文关怀
我们创作的纪录片《灯》,是一部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的片子。它所描述的对象是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一年一届的民俗活动“拔拔灯”。对这部片子,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记录“拔拔灯”这个活动的过程,那整部片子就显得毫无生气、流于形式。相反,我们在当地找了一户特殊的家庭——计生二女困难户洪氏。其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离家改嫁,家里靠低保维持生计,家里的两姐妹先后考上了大学。但如果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讲,她们家没有男丁,是没有资格参加一年一度的“拔拔灯”这一活动。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纪实的手法,把“灯”作为巧妙的艺术象征,让观众以符号化的视角,去观察、感受姐妹俩在“拔拔灯”这个特殊活动空间中的变化,折射这项传统风俗——“拔拔灯”的历史演变。家庭的困厄与主人公直面现实、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构成了反差,形成了感动的力量。
在创作中,我们采用平民化视角,挖掘人物身上人性的温情和光辉,表达普通人的尊严与价值。这样一部纪录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欣赏价值,更多的是无尽的思考。它在题材和视角的选择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在这部片子里,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2.2 《心愿》的人文关怀
另外一部纪录片《心愿》,也是我们近年来的成功之作。这是一部关于海峡两岸题材的纪录片。摄制历时一年多,该片以记录福建南安石井人吴美瑜到海峡对岸的金门寻找父亲坟墓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交通更加便捷,交流更为热络,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同时,吴美瑜的心愿也代表着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愿,给观众留下遐想的空间。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建泉州有一大批匠人到金门做工,由于历史原因,隔断了他们回家的路,故事主人公吴美瑜的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7月份,经过两岸有关方面协商福建居民可以赴金马澎个人游。故事的主人公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一天,能够完成前往金门寻找父亲坟墓的心愿。几十年过去了,在金门还有人知道父亲吴金看这个人吗?会有人知道他的坟墓在哪儿吗?能否找到父亲的坟墓呢?一个个问题,记者一一剥茧抽丝,将吴美瑜寻找金门父亲坟墓的过程呈现给观众。在记录的过程中,记者也敏锐地观察到金门当地习俗与基督教徒吴美瑜的矛盾;以及吴家人在找到“无名墓”的时候,判定是不是父亲坟墓时内心的矛盾。故事的结尾,主人公有没有完成心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海峡两岸还有多少像吴美瑜这样,骨肉分离的亲人心愿没有完成的呢?历史造成的人间悲剧,该如何去弥补心灵上的创伤,引起我们的思考。编导将浓浓的人文关怀有意无意地贯穿于全片,赋予这部纪录片深刻的人文内涵,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令人感动,使现实生活具有不凡的意义。这部片子入围2015年4月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九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竞赛单元,作为纪录片《心愿》的创作单位——南安电视台成为全国唯一入围参赛作品的县级电视台。
3 纪录片要围绕“人”这一核心
众所周知,纪录片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的思索。在近些年的创作中我们感到,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不在于外表的宏大,而在于内在精神的强大,能否流露出“以人为本”的情怀是对题材本质挖掘和解读的最佳体现,所以这样的片子更能引起内心的震撼,更有生命力!
“一切生命都是有尊严”的,纪录片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切实地从受众角度出发,围绕以“人”这一核心,追求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生存现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这样纪录片才能凸显其存在的价值,我们的创作才能超越平庸和琐碎,卑微和渺小,显示出对生命的深度思考与理想光辉,才能最终真正地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总之,基层电视台纪录片的创作,将在探索中前进,以创新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