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纲。一篇作品能不能立住,首先要看主题。想当年,王崇伦“抓”豆腐,一件小事竟在全国引起广泛瞩目,被评为全国好新闻,像这样的新闻作品还很多,其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受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记者采访角度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记者的采访首先要选择受众最关心的东西。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敏锐地捕捉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抓活鱼”“出精品”,从生活中撷取人们都关心的东西,并以“三贴近”为突破口,进一步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功夫。
1 提炼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主题对新闻宣传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新闻改革的基本点应是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生活,更接近受众,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新闻宣传不应该是我让你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而应该进一步了解人们想知道什么,如何让人们了解得更多。比如有一次笔者随“鹰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到高新技术开发区采访,针对当时很多地方只顾招商引资而盲目引进污染项目的做法,笔者进而想到我们的市民也是非常关注本市的开发区是否存在那种短期行为的,于是从繁多的采访内容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平顶山开发区开发与环保并重》,着重告诉市民增效益不增污的做法,该稿很快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环境报》采用,并获“中原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三等奖。
记者写稿应该注意“我”与“你”的关系,意思就是说,“我”要写的这个新闻事实,反映的这个主题,与“你”听众有没有关系或共同点,如果没有的话,就要在重新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去寻找,直至找到那种与生活的接近性。当然,我们要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不能本末倒置,用抽象的概念裁剪生活,用主观的想象代替生活,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简单化、概念化,更不能违背生活现实,闭门造车。提炼主题是一个寻找璞玉并把它雕琢成器的过程,是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记者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挖掘出最本质、最有时代性、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群众的主题思想。提炼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选准角度,三是宏观地观照具体事实。新闻主题提炼得好,立意高,就能成为“引起反响”的作品。现在的许多稿子,内容不少是群众很关心的事,但却写得面目可憎,一播而过留不下什么印象,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2 在新闻写作中要注重主题的“三贴近”原则
“三贴近”,归根到底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如很多会议,其内容是被群众所关注的,可是我们的记者往往着眼于会议本身的程序,懒于动脑筋,不听不记,靠材料摘消息,一写就是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类,整段整段摘发领导讲话,“生吞活剥”会议材料,写成程序化的会议报道,把许多重要的新闻事实淹没其中,受众反感,领导也不满意。新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新闻的半传播,即新闻信息发出但没有找到收受对象。可惜的是我们的很多会议报道就处于这种半传播状态。笔者认为,在采写会议新闻时注重与生活的接近性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法子。对于受众来说,引起兴趣的往往不是会议本身,而是会议提供了什么引起他们关注的重要信息。受众关心的往往不是会议本身的程序和如何进行的细节,而是那些出现在会议上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所以写稿时就应当心里想着受众,善于选择能够接近他们、为他们所亲合的选题,选取新鲜的、有意义的事实和贴近生活的内容来着重报道。
新闻写作要注重主题“三贴近”,还表现在报道内容上,要集中反映广大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群众的切身利益,向受众提供他们最为关心、最渴望知道的各种信息。尤其在市级广播电视单位稿源并不充足的情况下,记者一定要克服困难,丢掉侥幸心理,扎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当中去,深入第一线,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彻底跳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谁写谁听,写谁谁听”的怪圈,从而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报道。“三贴近”可以说是我们新闻工作坚持的方向。在新闻主题挖掘上要以现实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大力倡导“三贴近”,使新闻宣传可亲可信,富有生活气息,避免受众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爱理不理。因为对受众来说,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听得进去,看得进去,才有可能理解和把握报道所反映的主题。
3 新闻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正面报道为主
我们的新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正面报道为主。正面报道更需要用生动的事实打动人,用精彩的情节感染人。但我们的一些正面报道往往是从既定的宣传目标出发,采用一种贴标签的方式,穿靴戴帽,牵强附会,居高临下,这样的结果是使报道流于概念,流于说教,究其原因是很多时候我们理解正面报道时,将政治宣传简单化,从事正面报道时是眼光向上,而不是把报道的焦
(下转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