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麟 许康宁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 401147)
从那些地名想到的
——写在重庆新闻频道主播制改革之后
刘美麟 许康宁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 401147)
《天天630》节目里一个地名的读音“松溉古镇”,在这里“溉”应该读作(gài)还是(jì)呢?最初配音时,主持人选择了(gài)这个读音,因为查遍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找不到溉(gài)可以读(jì)的依据。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称古镇为松既(sōng jì),但为何读(jì)呢?若只是重庆方言的读法,主持人依葫芦画瓢,恐怕会贻笑大方。最后经过多方求证得知:松溉的溉是指溉(jì)水。长江环绕松溉七公里,以前这里水势非常险,形成很大的漩涡,船只根本不敢单独行驶,必须等到几人相互帮助才能安全绕过去。绕过漩涡前面又有一块巨石,稍不小心便会有触礁的危险。古书里称凶险的水为溉水,这里又被称为“哑巴溉”,就是溉水中最凶险的水的意思。由于境内的松子山、溉水,松溉(sōng jì)原本是叫松子溉(jì),简称为松溉,松溉便这样得名,而溉(jì)这个读音在《康熙字典》里有专门的注解。事实上,为了迁就读音,松溉镇曾经更名为松既镇,到2005年,重庆市政府根据松溉镇的历史由来和相关历史记载,为尊重历史,又将永川区松既镇更名为松溉镇,其管辖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到此真相大白,主持人更改了读音,并且在节目中增加了一条链接,简单解读了读音的由来。
播音;职业素养
主持人通常不太喜欢播音员这个称号,会有这样的想法,笔者以为大抵是因为“播音员”注重有稿的“读”,主持人更看重无稿的“说”,而“说”比“读”主动性强出了许多,“读”难度似乎要低一些。可我觉得上面的例子恰恰说明,“读”得好,同样是个多脑力劳动,同样得用心。
2013年底,重庆新闻频道开始实施主播制。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为每一档节目选出一个主播,主播是节目的一个品牌,一个月至少出镜20天以上。从节目层面讲,这是调动主持人岗位积极性,进一步融入节目内容,为节目生产服务的机制创新。而对主持人这一岗位或者某一个体而言,这是推动职业发展,做好职业规划的一种外在推力。从制度实行半年多的情况看,主持人的节目参与度大大增加,和部门、和节目内容的融合都更好了,可以说,这一制度对节目本身的利好十分明显。那么对于主持人呢,怎样才能借这个机会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规划,在竞争机制引入后,做到难以替代呢?
说到这儿,笔者想起了上海同行说过的一个“段子”,讲的是上海新闻频道的一位知名女主播。当时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时政稿件,需要头条抢发,却来不及编辑,迫于无奈只能以长口播形式播出。那可是一条十几分钟的稿件呀!这位女主播在没有备稿的情况下,上直播,一字未错。从此,她便如“神”一般的存在,以后宣传部再有急稿,先问是哪位主播值班,一听是她,便放心了。不敢说故事完全没有江湖传闻的夸大,但我绝对相信它的事实依据。在2014年央视《新闻联播》的一次直播中,李修平零失误口播一篇长达16分钟的稿件,引发观众的广泛好评。在业界人士看来,李修平专业的播音功底和业务素养堪称业界标杆,她本人也曾获得过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一名学习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在央视实习,最后能否留下,往往就是看没时间备稿时,配音是否一次过。因为新闻制作中这一点时间,或许影响的就是头条与第二条,政治待遇、重要程度的不同,能做到这一点,才有了一个优秀播音员该有的气象。所以,主播这条路,不在乎你“读”与“说”,而在乎你在自己的领域里,是否做出了气象。“说”得再脱稿,再长时间,言之无物那也等于零;“读”得精彩,读得难以替代,那也是个“角”。
难以替代从何来?福建新闻频道工作时的见闻也许可以回答:一名女主播,只在傍晚19∶00,播报一档国际新闻,却在当地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业界认可,原因肯定有很多,但我相信和她对自己工作的专注分不开。每天在配音间里,她都会翻看《汉语大词典》,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从未间断。准确的定位、持之以恒的努力、对工作的专注,造就了她的职业道路。主持人如此,每一个岗位如此。
还是回到开头那个地名的故事,如果有一个主播,能够做到把重庆每一个奇怪地名的读音和来源都弄准确了,这种韧劲儿,或许也是一种“难以取代”吧。那么,可以从下面这个开始:猫儿石里的“猫”到底应该读(mao)还是(miao)呢?
G229.24
A
1674-8883(2015)15-0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