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翠 桑 琪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科幻电影中“智能”机器人主体形象研究
张翠翠 桑 琪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无限的想象力促进了机器人科幻电影的产生。其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也已超出了作为人类“玩物”的范畴。本文首先论述科幻电影的代言人——机器人的概念与范畴。然后主要从“唯技术化”的极端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两方面具体论证了影片中“智能”机器人主体形象的确立。
关键词:科幻电影;机器人;主体形象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自机器人作为主角登上大银幕以来,它就从未远离过人们的视线,从1926年的科幻经典《大都会》,到反映母子亲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了科幻影片的“代言人”。这已经超出了单纯娱乐与追求感官刺激的范畴,对机器人的思考,正是对人类自身文明的重新审视和解读。
近几年科幻影片中机器人的形象越来越呈现出主体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科幻电影的“唯技术化”与人机“对弈”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两点。
科技与人性始终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科技提供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人性的发展,更决定着人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来创造一个完美的机器人抵制人类文明,甚至从根本上来推翻所创造的现实世界,机器人俨然成了拯救全人类的“救世主”。但是技术的野心似乎并不局限于已有的成果,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男孩是一个与传统机器人截然不同的智慧型机器人,它具有人类情感,拥有前所未有的潜意识。此时再反观影片中人类真正的儿子则逊色很多,这种对比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影片对高科技社会人性的迷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要是通过具有反讽意味的机器人形象与人类形象的对比来探讨的。
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科技的进步不仅没有让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相反,技术和机器变成了奴役人类的对象。机器人查派本是一个与人类和平相处的机器警察,在遭遇人类劫匪袭击之后身受重伤,不得不被销毁。之后“智能”机器人程序被安装到受伤的查派身上,具有了人类的情感与思维。此时的查派可爱而富有人情味,反观人类则凸显出诸多缺点。影片结尾寓言深刻,人类意识全部转移到了机器人身上。在此科技被极端夸大了,成了拯救人类的唯一法宝。这种“唯技术化”的极端发展使机器人被视为了科幻影片中“完美形象”的载体。
科技造就的大机器时代把人活生生变成喜剧大师卓别林演绎下的只会拧螺丝钉的“怪物”。人机“对弈”的较量中,人类中心主义显然已遭到了瓦解。机器人在影片中显然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工具,它可以自我改进与升级,拥有比人更为发达的大脑和身躯,趋于“完美”的它们显然更能适应这个世界。《人工智能》的结尾已然预知到了人机“对弈”的必然结果:“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人类已经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已经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和大卫。”
布洛姆坎普在2006年拍摄的短片《临时雇员》中,机器人以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敏锐且带有批判色彩的人文关怀,在视觉特效中也融入了多种拟人元素。影片《超能查派》延续了布洛姆坎普一贯的风格,力图表现一个“能思考、能感知”的机器人的故事。电影中的查派形象一出现就被放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它与人类的接触和矛盾放大了人性的弱点,也反射出了查派内心的人性光芒。布洛姆坎普定义了这部影片的灵魂:“一个原本冷冰冰的机器人警察变得有情有义,其表现的人性甚至比人类更为道德,更有良知。”
在科幻电影中,机器取代人类成为影片的主角已经屡见不鲜。一方面,人类不断主动将自己的功能赋予技术媒介,通过机器人来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技术媒介所承载的机器人也逐渐从完全被控转向自控,从只有物性到开始具有人性,甚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替代了人。
《机器人——瓦力》就是探讨机器人主体形象确立的一部典型影片。在影片中,真正拥有人性的恰恰是像瓦力一样的机器人,而人类则是冷漠、懒惰的。影片的后半部分,虽然人类重新回归了地球,但却是以一种“天外来客”的身份呈现。显然在这里机器人与人类所处的地位发生了逆转,机器人成了新的主体。
好莱坞系列科幻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带领一群汽车机器人为保护地球而与邪恶的霸天虎英勇作战,成为最受人们追捧的机器人形象。此片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确立了机器人主体的形象。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演变为机器人之间的斗争,它彻底将人类置于一个尴尬的地位——等待机器人营救的弱小物种。
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创作无疑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编剧一直以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在创作,影片中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是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与幻想的结合体,无论影片中机器人的力量多么强大,在现实中机器人终究无法奴役人类。机器人电影的出现是对后工业时代的反思和拷问,其所树立的形象正是人类得以延续的一种动力。因此,挖掘与创新机器人题材电影类型是电影编剧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